桃江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人口89万,素有“楠竹之乡”“茶叶之乡”“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全县共有农业人口76.8万人,耕地面积66万亩,山林面积192万亩,是传统农业大县,先后获得全国竹产业示范县、茶叶之乡、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等40多个国、省荣誉称号。2018年1-9月,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8.86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财政总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7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14元,增长9.8%。
桃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桃江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基础,规划面积122.8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1.6平方公里,包括益阳市西部重镇马迹塘和武潭镇、大栗港镇14个村(社区),益马高速、二广高速和国道536、207、省道205穿境而过。示范园以笋竹、茶叶、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了特色产业链条完整、功能拓展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格局。2017年,园区实现总产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桃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的典型做法如下:
(一)上下同心,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增长极来打造,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8名优秀干部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出台了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构建了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实施方案设定的基础建设、竹笋产业、茶叶产业等八项主要目标任务,已有七项完成80%以上或全面完成,基础建设因受PPP政策影响完成70%,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
(二)多措并举,积极创新机制体制
一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向上争资、社会筹资、财政出资、银行融资等途径,大力筹措示范园基础建设资金5亿元以上,基本完成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通过PPP模式启动核心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整合资金3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合作入股、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使村集体、群众获得稳定收入,努力提高群众积极性。比如,马迹塘镇京华村竹笋合作社实行服务协作型模式,全村入社农户385户,占全村的45.5%,笋农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又如,示范园所涉三个乡镇电商站点,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或者对口帮扶协议,2017年,对接贫困户5000多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创新企业融资机制。积极打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桃江模式”,财政安排256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在全省率先启动 “财银保”,实行分户贷款、集中授信两种方式,推出农地经营权抵押+产品、担保、互联互保等信贷产品,探索银行定价、协商定价、专业定价和联合定价四种价值评估方式。2017年以来,发放贷款700笔、3.42亿元,余额2.41亿元。
(农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