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位于江苏沿海的如东县城(掘港街道)西南部,距上海110公里,紧密融入上海1.5小时都市圈,建设中的海启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示范园规划建设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4400亩,先后投入2.8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完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全覆盖,通信网络、供电、供气等配套设施齐全;农业设施及公共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农机服务配套;农产品初加工中心、智慧农业平台等项目集聚,示范园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农为本、融合发展,多方参与、农民受益”原则,围绕精品果蔬和优质稻麦两大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与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示范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条。园区现有农业企业26家,其中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现代农业物流与批发市场4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8家,通过农业与农事体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功能拓展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一二三产融合项目11个,在初步构建具有如东特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科技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升,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将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成新型农民创新创业的集聚区、现代农业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对接服务上海先行区,全国一流的“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区。典型做法及成效如下。
聚焦主导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园以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指引,全力打造优质稻麦和精品果蔬两大主导产业体系。以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组建优质稻麦产业联盟,实施优质稻麦产全程产业化,带动区域传统稻麦种植向科研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良种繁育,科普基地,休闲观摩,农事体验,中央厨房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南通菜丰堂食品有限公司等为载体,加快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进一步带动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发展;以江苏昌耀农业有限公司、和如东桃园居家庭农场等为主体,依托江苏省农科院组建精品果蔬产业联盟,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示范园生产总值达到71220万元,其中主导产业比重达到89.4%。
聚焦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园以打造“城郊一日游”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游、农业体验游(鲜果采摘、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形成玫瑰园、桃花坞、四季采摘园、水耕蔬菜馆、热带鱼观赏园、特色花卉园,立体种养示范园、虹桥大会堂等多个乡村旅游特色景点。通过在示范园举办“农民文体节” “农民丰收节” “特色果蔬采摘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又一春果园、小崔葡萄园等开展农事体验、共享农业、认养农业及节庆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所在虹桥村先后投入3.38亿元用于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河道治理、景观提升等虹桥村镇文化(特色田园创建)保护性开发,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南通菜丰堂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昌耀农业有限公司等为建设载体,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种植装备,发展智能化水培蔬菜、无土基质栽培等产加销融合一体化高效益农业。
聚焦拓展农业多功能。以经营主体壮大为核心,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发展循环农业, “风式智能数字化草菇工厂项目”主要以园区果蔬、稻麦秸秆为基质,进行草菇的培育,使得园区主导产业的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蚯蚓规范化养殖加工项目”主要利用畜牧粪便与稻草养殖蚯蚓,推行蚯蚓与特色种植业立体种养,商品蚯蚓综合利用。二是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打造连栋大棚智能种植、林果智能灌溉、蔬菜基地水肥一体化等展示基地,实施园区农业智能控制服务平台能力提升项目,构建全域可追溯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精准化、智慧化。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在苏宁易购、京东等电商平台设立店铺,32家园区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APP、微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四是农业种植、景观打造、田园观光与康体养生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一康田园生态医养项目、江苏若园120亩玫瑰园生态景观项目。五是发挥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示范园果蔬与稻麦“育繁推”的龙头作用,开展农业与教育融合,加快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聚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展“订单收购+分红” “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产业联盟、一体运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进一步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主导产业的经营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让农民共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