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立足于突出的海洋蓝色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成功打造海洋生物食品、修造船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2018年,全市5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2.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9.7亿元,实现利润50.1亿元。培植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浦林成山、鑫发集团获批“山东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我市成功打造现代渔业及食品生物技术产业。我市沿海分布着10大海湾、50多个大小岛屿,拥有浅海滩涂15万亩,20米等深线内可养水面、海底各200万亩,海洋经济生物300多种,现已构筑了近海、外海、海底、陆地立体发展的现代渔业新格局。目前,全市拥有大型捕捞渔船7000多艘、远洋渔船300多艘,水产品产量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其中,海带产量约占全国50%,海参、鲍鱼分别占山东省的20%和12%。海洋生物食品产业拥有食品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和经营上岸水产品200多万吨,销售收入496亿元。我市坚持高端产品开发、终端市场拓展“两端”发展,加大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加工力度,推动养殖、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提升,促进传统食品加工向海洋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技术领域转型,拥有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达因制药、鸿洋神等规模以上企业251家,年加工能力2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冷冻调理食品生产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被评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
立足岸线资源优势,我市成功打造修造船及零部件产业。我市近海自然水深、岸线、腹地等条件非常适宜发展船舶工业。多年来,我市坚持修造并举、错位发展,在巩固修船和现代渔船建造规模的同时,主攻大型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海巡执法船等特种船型,重点开发豪华邮轮、游艇等高附加值船型。拥有黄海造船、三星重工等规模以上企业46家,现已形成五大造船板块,造船能力72万载重吨。2018年生产整船26.7万载重吨、船段19.8万吨。其中,客滚船、重吊船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0%和80%。5万吨以上干船坞有6个,其中,30万吨1个,20万吨1个。修造船及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4.2亿元。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