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经信息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验做法(湖北篇)——宜城市刘猴镇示范园

发布时间:2019/03/22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2017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首批创建单位以来,宜城市刘猴镇严格按照创建要求,积极创建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的新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刘猴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总结如下:

创新发展思路,引领转型升级思路决定出路,按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方案的要求,结合刘猴实际确定发展方向。以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构建起先进技术要素核心引领示范、全镇联动推广和向外围快速扩散的农村三次产业圈层结构布局模式。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在农村三产业深度渗透,打造科技型食用菌产业、创意型葛根产业、智慧型有机果蔬产业、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完善联营、服务、股份合作、产业扶贫等利益联结模式。加大投融资、用地保障、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打造新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坚持目标导向,凝聚发展力量力争到2020年建成科技含量较高、产业特色鲜明、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产业竞争力强劲、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是新技术深入渗透。建设智慧农业平台,打造智慧襄阳建设在农村的形象窗口。二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核心区、联动区和辐射区3个圈层,第六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生产服务的产业链。三是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显著增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四是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更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五是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田园风光更加秀美。

依托自身优势,加快提档升级发挥刘猴镇现有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形成绿色生产强基础、高效种养增效益、产业升级促融合的发展格局。重点在土壤改良、发展精准农业、培育核心产业、发展智慧农业上下功夫。

搭乘改革东风,发展共享经济深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集中整合资源,盘活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共享经济。一是耕地共作。通过微信、APP等,城市消费者与农户点对点衔接,开展订单式生产、合作式耕种,消费者线上参与农业生产管理体验,通过线上线下、园内园外互动,领略互联网+农业的魅力。二是民宿共营。让农户通过互联网与城里人对接,共同出资改造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共同经营乡野体验场所。目前,全镇已发展民宿共营20余家。三是农庄共享。利用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发布田园花海、山庄会议室、天然游泳池等免费共享资源信息,搭建城乡资源共享桥梁。

创新发展业态,强壮发展动能。利用刘猴互联网小镇创建机遇,不间断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农业众筹等多种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新业态。一是大力扶持农产品电商。积极与京东、淘宝、汉货宜城、天猫优品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刘猴镇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目前,全镇从事电商、微商的企业、个体户有200余户,全年电商销售总额达1.6亿元。二是发展直播经济。引进和培育小垄女、快手网红等一批互联网人才,定期推出网络直播,让刘猴农产品走出去,让手机成为新农具。三是开展农业众筹帮扶行动。积极推进众筹认领葡萄树·精准帮扶贫困户” “互联网+精准扶贫黑猪养殖等行动,通过搭建精准扶贫网络平台,让贫困户线下认养(种)、爱心人士通过平台认购,实现贫困户与爱心人士双方共赢。目前,已帮扶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打造智慧乡村,助推全域旅游。一是打造智慧农旅体验中心。建设智慧农旅体验馆,实时展示信息化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智慧化管理。建设民俗博物馆,通过祖根、红根、葛根三个文化展示区,再现刘猴的历史风貌和淳朴民风。建设智慧综治馆,打造一体化综治中心,提升乡镇基层组织服务水平、管理效率、信息化水平。二是打造智慧乡村游线路。打造春、夏、秋、冬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在东片建设一庄二馆三园,西片建设一区二谷,游客一年四季在刘猴都能置身青山绿水,采摘果蔬,夕阳垂钓,绿色骑行,感受田园风光。三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打造计划,策划特色农旅农耕节庆活动,打响刘猴特色农耕文化旅游品牌。

强化保障措施,为创建保驾护航。为保证融合示范园顺利创建,市政府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各涉农部门和刘猴镇为成员单位。研究出台投资、财政、土地等扶持政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善休闲农业道路、供电、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服务。做好创建宣传,宣传典型,推广经验,扩大社会影响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