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做法,禹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集聚示范效应初步显现。示范园发展规划、主要思路、目标任务、推进路径进一步明晰,在集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要素方面效应凸显,加速推动了林药互补、文旅康养、生态循环农业等多元融合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如“两核”之一的神垕镇,聚集400余家钧陶瓷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千年古镇、古玩淘宝遗迹和大型艺术节庆活动等等,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张驰名中外的名片——神垕钧瓷。目前,神垕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钧陶瓷行业已经带动15万人就近就业,从事原料供应和设计、运输、销售、包装、影视、布展等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多达3万余人,带动餐饮住宿和旅游客服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二)融合发展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和神垕镇“两核”作用凸显,促进了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沿禹神快速通道两侧形成了以泓硕农业、钧瓷文化园、豪盛果业、盛博园林等为代表的多组团发展格局,示范园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速。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示范园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提档升级,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加速配套。区内的水利、电力、交通路、通讯、物流以及医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健全完善。
(四)体制机制架构基本成型。成立示范园创建领导小组和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机构,明确职责,确保落实。在工作推进中,示范园主要建立了“四项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资金保障机制、规范审批机制和目标考评机制有力有效的体制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和功能运行,在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等方面已经形成融合发展、有机对接、互补共赢的创建格局。
下一步,禹州市将紧紧围绕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积极赋予示范园在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业等方面的先试先行权利,持续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水平,加大项目投入、以奖代补、补贴补助等力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三农”发展新模式、新机制,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