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经信息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验做法(河南篇)——三门峡市陕州区示范园(下)

发布时间:2019/03/21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通过以上做法,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出台了涉及用地、金融、税费、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对石原至西站26公里干线公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实施了基地内60余公里主干道拓宽和田间砂石路建设工程;先后修建拦河坝、提灌站、各类蓄水调节池以及田间节水灌溉管网,新增了5万亩灌溉面积;实施坡改梯2万余亩,新栽植各类果品5万余亩,生态林12000余亩;应用了平衡施肥及生物肥改良土壤技术、篱架式栽培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设了脱毒苗木组培繁育基地、果园生产管理与信息化设施、果品仓储及包装设施等农业生产设施,有效提升了示范园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提升了示范园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融合模式特色鲜明。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依托龙飞有机肥有限公司,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发展生物有机肥料,为农业种植提供产前服务;依托二仙坡果业,利用丘陵坡地的生态优势及果树下的空闲土地发展生态养殖。二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了国家级脱毒种苗组培繁育中心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在全区大力推广复制二仙坡模式,建成了近25万亩标准化苹果种植基地。依托园区比邻三门峡产业集聚区、陕州区产业集聚区和大健康产业园区的优势,彻底解决了二产加工和三产服务业用地问题,积极招商引资入驻了三门峡缘份多果汁、汇多滋饮品、拙雅生态农业等省级龙头企业,带动了兴光包装材料、三鑫果袋厂等苹果包装产业,形成了苹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依托二仙坡果业中国驰名商标和二仙坡苹果期货交割仓库,通过二仙坡线上渠道、自建专卖店网点、对接商超以及苹果期货交易等多种渠道,实现了高端果的优质优价。三是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发展。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园区内地坑院、剪纸、捶草印花等民居民俗特色,打造了乡村民俗旅游的样板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此带动了以曲村为代表的10余个村的地坑院遗址改造和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乡村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联结机制联系紧密。示范园把推动完善农户与各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价值链融合与重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重点,探索出多种与农户利益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技术带动。陕州区复制二仙坡模式振兴果业行动计划,由二仙坡牵头带动,在园区及周边100个村筹建了技术推广站,开展了对6000户果农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优先提供苗木,在3年左右使6000户果农的3万亩果园亩产提高到8000斤以上,进而带动陕州区果业增产提质,实现转型升级;二是吸纳就业。发挥二仙坡、地坑院等龙头优势,吸纳和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地坑院带动周边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 余元,二仙坡果业近两年带动3621158人脱贫;三是产业带动把园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先后建成了万亩有机苹果园、千亩油葵、百亩樱桃、油菜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依托地坑院景区建设旅游环线,引导旅游环线群众借机生财;四是多元联结。园区相关种养企业、饲料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或者高于市场价收购合同,建立农业共营制,经二仙坡带动的收购环节,每年可帮助农民增收380万元以上。

下一步,陕州区将以二仙坡果业公司成功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地坑院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促进农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同时,将高铁站以南西张村、张湾和张汴三道塬全部纳入示范园范围,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构建。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