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培育,“乳山牡蛎”身价成倍增长
“来6箱10斤装单只4两以上的牡蛎的送亲友,再来4箱小一点的自家煲汤喝。”在银滩定居的广州人常娇说,广东当地也有牡蛎,他们一般称作“生蚝”,但自打尝过了我市的牡蛎,每逢过年过节回乡,亲戚们都会指定了要“乳山牡蛎”作伴手礼。
走出深巷的“乳山牡蛎”,不但红遍了大江南北,更是走出了国门。“我们是全球首家获得BAP标准的贝类加工企业,生产的芝士焗牡蛎、蒜蓉蚝、蒜蓉粉丝蚝等系列牡蛎加工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北美市场进行销售。”乳山华信食品相关负责人周伟说。
为了做大做强牡蛎产业文章,近年来,我市通过“牡蛎+”,融合文化、旅游,借助旅游美食项目开发、牡蛎文化节等活动举办,增强乳山牡蛎文化底蕴,打好牡蛎特色牌。“牡蛎+旅游”,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以牡蛎为特色的美食旅游项目,推出牡蛎宴,发布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美食名片和旅游目的地,推动牡蛎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我市深挖牡蛎文化内涵,将牡蛎与母爱城市文化名片融合,在每年牡蛎大批量上市时,借助牡蛎文化节、牡蛎争霸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赛事,提升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
结合“乡村振兴”文章,我市还启动了牡蛎小镇规划,通过深入融合牡蛎产业、特色旅游、城市文化、休闲养生等元素,真正让牡蛎成为我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品牌保护方面,我市制定了“乳山牡蛎”保护十条意见,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多媒体数码防伪查询技术,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销售者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养殖企业名称、出货捕捞时间、规格等牡蛎身份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追溯体系。目前,我市已经在10余家龙头养殖企业(合作社)推广使用。
同时,我市以成箱包装的鲜食牡蛎为主要对象,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抓手,从养殖、包装、流通、销售、食用等各环节入手,凝聚各部门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切实维护乳山牡蛎品牌声誉。
推广牡蛎电商销售模式,建设牡蛎电商销售示范基地,举办牡蛎电商销售新模式培训班,借助媒体宣传电商销售模式,我市掀起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销售乳山牡蛎的热潮。近年随着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更是通达全国各地,全市从事牡蛎电商销售人员达到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上。
威海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