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经信息

丹江口市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03/31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一、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东部,地处汉江下游,是汉江平原与秦巴山区的结合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全市有16个乡镇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管理处和3个林业开发管理区;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1万人。版图面积3121平方公里,折合466.7万亩,其中:山地321.5万亩,占69.9%;水域70万亩,15%;耕地41.3万亩,占8.8%,其它面积占7.3%,故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年均日照1950小时,气温15.616,无霜期255天,降雨量750900毫米,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天然植被生长旺盛,许多植被四季常青,为节粮型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2008年全市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87万头和6.32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86万头和2.54万只,实现牧业总产值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3.1亿元的35.1%,其中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产值达到1.03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22.4%,比“十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节粮型畜牧业已成为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二、牧草资源现状

丹江口市草场资源丰富,全市拥有天然草场236.3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连片草场29处,44万亩,年产风干牧草3亿公斤左右,可利用牧草达103个品种,其中:用于节粮型畜牧业生产的牧草87种,以白羊草、黄背草、荩草、白茅草、野苜蓿等为主;用于养猪禽的牧草30余种,以构叶、芙楠暴叶、洋槐叶、榆树叶等为主。同时,全市拥有农作物秸秆2亿公斤,其中:禾本科秸秆1.8亿公斤可用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豆科0.2亿公斤可用于发展生猪。“十一五”以来,我市建设人工草场0.85万亩,引进优良草种17个,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增添了资源后劲。据测算,我市牧草资源的载畜量可达2830万个黄牛单位,实际饲养量只有14万个左右,发展潜力巨大。

三、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概况

丹江口市牛羊等节粮型畜牧业的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市黄牛从单一的役用发展到现在的役肉兼用,九十年代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后,商品牛羊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十五”以来丹江口市抢抓种草养畜契机,积极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提出“稳定猪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目标,使我市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做法是:

1、狠抓黄牛品改,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

一是“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放黄牛冻配罐点25个,在引进推广牛细管冻配新技术的同时,累计完成黄牛冻配2.12万头,受胎率达80%以上,累计生产冻配杂交肉牛1.68万头,基本实现了万头肉牛商品基地建设;二是“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肉牛养殖技术推广项目,项目期开展黄牛品改9850头,生产杂交肉牛7880头;新建改建肉牛育肥场两个450平方米,育肥出栏肉牛750余头,创造了较好的育肥效益;三是积极培植了肉牛产业大户,截止目前,已发展5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养殖)场8个,2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25个,10头以上的275个,以大户为载体,全面培训推广应用了“杂交牛+氨化草(优质草)+配合料”肉牛养殖新技术,提高了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水平,推动了肉牛产业化发展。

2、组织实施了秸秆养畜项目建设

在完成省级、国家级秸秆养畜项目建设的同时,2007年,我市又组织实施了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项目建设。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一是抓好了青贮氨化池硬件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率,截止目前,全市建设秸秆养畜示范村5个,建设维修永久性双联秸秆青贮氨化池2046个、6138立方米,种植青贮饲料2500亩,累计加工处理农作物秸秆6.55万吨,其中:氨化利用2.82万吨,青贮利用3.73万吨,秸秆饲用率达78%以上,全市牛羊90%以上靠秸秆养畜安全过冬,牛羊大户60%以上利用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做大做强;二是抓好了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凉水河镇、丹赵路办事处等五个秸秆养畜示范村建设,示范村所有牛羊养殖户全面实现“青贮氨化草+补料+舍饲圈养”生产模式;三是抓好黄牛品改,提高项目效益,项目期投产牛冻配罐点30个次,完成黄牛冻配13342头,生产杂交肉牛10674头,良种改良覆盖面达85%以上;四是已开工兴建了百头肉牛育肥场4个,育肥面积1200平方米,育肥规模可达1500头以上;培植10头以上养牛大户220个,通过推广应用“杂交牛+处理草+配合料+舍饲圈养”肉牛生产技术,扩大项目成果,提高养牛效益。

3、提倡栏圈养羊,促进生态修复

根据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全面推广了“杂交羊+优质草+补精料+常驱虫+楼式圈→八个月增重80斤”的肉羊生产模式,据查,全市目前山羊存栏3.5万只,85%以上的肉羊存栏集中在650余个饲养大户,新增大户全部采用种草养羊和栏圈养羊,克服了肉羊生产对自然植被的放牧伤害,促进了生态修复工作。

4、开展种草养畜,促进了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为服务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建设,克服封山育林带来的林牧矛盾,我们利用荒山、草坡、低产农田和库区移民后扶项目大力开展了种草养畜和栏圈养牛、养羊工作。“十一五”以来,先后在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土台乡、均县镇、丹赵路办事处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场3500余亩,

复播一年生人工草场4500余亩,在肉牛育肥场、养牛、养羊大户及库区林果场建草场600余亩,全市累计建设各类草场0.85万亩,引进推广各类优质牧草17个品种,解决了牛羊大户、育肥场的圈养饲料和冬春青饲料问题,实现了“草当粮种,牛羊当猪养”的科学养畜新理念。同时,从今年起利用移民后扶项目,每年新增种草面积2万亩,五年达到10万亩,新增草畜饲养量5万个黄牛单位,力争实现节粮型畜牧业产值“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

5、狠抓了科技培训,提高了节粮型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组织畜牧科技人员编写了《种草养畜技术指南》8500册,《秸秆氨化技术资料》5000册发到项目乡镇办、示范基地、养殖大户及肉牛育肥场指导生产实际;二是利用市委党校、项目区乡镇办党校、成校举办种草养畜技术培训班五期,参训人员450余人次;三是先后在石鼓镇、蒿坪镇等10个节粮型畜牧业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入户组织养殖大户举办秸秆养畜、种草养畜、肉牛育肥技术培训班十二期,参训人员1500余人次,通过科技培训使其认识了解到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也基本掌握了种草养畜和秸秆加工处理技术,牛羊育肥技术,提高了节粮型畜牧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肉牛、肉羊的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一)5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成本收益情况

1、成本:

1.1牛舍:按每头肉牛4.55㎡,使用期五年折扣。

250㎡×350元计:8.75万元

1.2购牛:50头×4500元计:22.5万元

1.3草场建设:50亩×100元计:0.5万元

1.4精料:50头×2公斤×240天×1元计:2.4万元

1.5防疫、医疗、水电计:0.5万元

1.6人工工资计:1.5万元

一次性投资计:36.15万元

2、收入:50头商品牛×7200/头计:36万元

3、效益:36万元—29.15(牛舍8.75÷5=6.85万元

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育成率100%,科学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头平增效1370元。

(二)100只规模肉羊养殖场成本收益情况

1、成本:

1.1羊舍:按每只肉羊(混养)11.2㎡,使用期五年折扣。

120㎡×350元计:4.2万元

1.2引种利用年限五年计:

种公羊2只×3500元计:0.7万元

能繁母羊30只×600元计:1.8万元

1.3草场建设:15亩×100元计:0.15万元

1.4精料:100只×0.4公斤×180天×1元计:0.72万元

1.5防疫、医疗、水电计:0.5万元

1.6人工工资计:0.8万元

一次性投资计:8.87万元

2、收入:100只商品羊(35公斤)×560元计:5.6万元

3、效益:5.6万元-3.51(羊舍、引种÷5=2.09万元

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育成率95%以上,科学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只平增收209元。

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节粮型畜牧业投入不足,丹江口市近几年虽有草畜发展项目,都是杯水车薪投入小,真正有辐射力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技培训、母畜补贴、小区及大户建设缺乏有效投入,使节粮型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二是产业化水平低,表现在草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产业意识不强,缺乏主导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三是秸秆养畜技术推广难度大,未能形成常态化,秸秆资源浪费严重;种草养畜有认识、规模小,草场建设与改良有规划、落实少,部分天然草场植被过牧沙化退化现象严重,长此已久,绿色资源短缺无补;四是保护母畜措施不力,宰杀现象严重,特别是青年母畜、良种母畜不加以保护,势必动摇节粮型畜牧业生产基础;五是节粮型畜牧业目前在我市发展较快,由于农民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导致盲目引种质量差,随意发展效益差,缺乏技术风险大,很难形成产业化;六是封山育林,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六、今后的发展目标

按照“用好资源、依靠科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突出重点、优质高效、形成产业”的原则,围绕创建畜牧大县(市)目标,到

“十一五”期末,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5万亩,改良草场10万亩,秸秆加工处理利用1.5万吨,发展1000头的肉牛养殖小区15个,2000只的肉羊养殖小区10个,建设50头以上规模的专业肉牛育肥场20个,20头以上的50个,培植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0个,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大户1000个,商品肉牛杂交化率达80%以上,肉羊杂交化率达90%以上,引进万头以上的牛羊加工企业1个,使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出栏5万头,年均递增7.3%20.7%;肉羊饲养量达到12万只,出栏5.5万只,年均递增10.5%13.7%;节粮型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基本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牧科教和市场+企业+科教+农户(小区)的产业化格局。

七、措施与建议

1、制定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特点、市场条件、环境要求,制定节粮型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2、出台扶强做大优惠政策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根据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有利于大户生产经营的政策,以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二是根据我市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建设的要求,制定草山草坡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性措施,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三是对市乡()两级畜牧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使之形成稳定、完善、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节粮型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养殖小区建设,培植专业养殖大户和各种形式的养殖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人才参与产业开发,引领节粮型畜牧业向产业化迈进。

3、积极立项争取节粮型畜牧业项目建设,以草产业带动我市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丹江口市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建设,通过秸秆的循环利用,增加草畜饲养量,降低草场的利用强度,增加自然植被积累,摸索一条草畜平衡的高效产业之路。

4、加强节粮型畜牧业母畜保护工作,建立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母畜生产群,出台并落实母畜补贴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扼制宰杀母畜现象,特别是青年母畜和良种母畜;切实增加草畜发展的有效投入,大力扶持、培植规模养殖企业和养畜大户,启动草畜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加大草场建设和改良力度,确保节粮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5、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的重点是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化育肥企业。一是抓南水北调机遇争取调水受益区的支持,联手改善环境,帮助我市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共同致富;二是积极引进外商和有识之士到我市创办绿色畜牧企业,开展牛羊产品深加工、系列开发,提高产后效益。加工开发的重点是:初加工以分割肉、小包装、卤制品为主;深加工以罐头、香肠、烤羊排、风味牛肉干和软包装旅游用餐等。目标是创建品牌,抢占市场,拉长产业链。

6、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以保护水质为重点的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绿色畜牧业,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又能以牧促农,实现农牧良性互动。所以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一是将“退耕还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纳入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与“退耕还林”一视同仁给予重视与支持;二是应加大项目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节粮型畜牧业的产业化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升级,天然草场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保护以及人工草场的建设管护工作;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和市场引导,克服盲目性,降低风险性,增强科技意识,培植产业优势,促进节粮型畜牧业健康协调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丹江口市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