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6年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大学生就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创业与深造是稳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2%。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4届和2013届基本持平。
2010-2015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为74.2%。伴随着这一下降趋势,读研与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这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海外读研”+“自主创业”)转变。其中,毕业生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增速最为明显。
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上升,但毕业生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更多的毕业生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投身创业。
解读:虽然去年与今年经济下行,但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
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领跑产业升级
从吸纳毕业生的规模来看,从事“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10届的8.5%上升到2015届的10.5%,在主要行业类里排到第二;毕业后成为“计算机程序员”“互联网开发师”“电子商务专员”的比例合计为5.6%,占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十大职业里的三席。
教育产业升级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增长。根据麦可思数据,本科毕业生就业于教育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13.6%,在主要行业中居于首位,但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就业量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1.7%上升为2015届的5.7%,增长仅次于教育业。从薪资水平来看,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三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解读:信息技术领跑产业升级,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建设。教育行业尽管就业量大但收入不高,容易造成优质师资流失。这对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职业期待、素养提升方面提出挑战。医疗产业需求量增长、起薪低、后劲足但释放期晚的特点,需要高校管理者注重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统筹规划,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及职业晋升路径进行优化。
建筑业、制造业面临挑战
建筑业吸纳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在过去六年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从2010届的6.7%到2013届达到峰值10.6%,到2015届回落为8.2%。建筑装修行业也被2015届本科毕业生列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之一。
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例如机械五金、电子电器等,在过去6年已持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从就业质量来看,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里,制造业占了七席。
解读: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提出新的匹配条件,也对培养过程提出新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建筑、制造等相关专业的院校,应在实习实践、学生参与、课程创新等方面提高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的社会需要。
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支撑凸显
从雇主类型来看,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半数。这一趋势伴随着国企与外企对毕业生需求的疲软。这反映出国企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能调整,外资企业也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而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呈现了其对毕业生就业支撑的持重。
从雇主规模来看,本科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也达到半数。这反映出中小微企业更具活力。
解读:决策制定者可通过直接的补助或间接的免税、租房等福利,吸引并留住毕业生到民营、中小微企业就业。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位于地级市以下的院校)要多了解中小微民企对毕业生的需求,为中小微民企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