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4日在昆明举行“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工作新闻发布会”,来自会上的消息,云南全省已摸清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3794.28亿元,各类资产呈现出行业多元化、分配多形式、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思泽介绍,去年以来,通过调查摸底、确权移交、资产登记等工作,已摸清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3794.2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40.33亿元、公益性资产2433.75亿元、到户类资产1113.5亿元。
在摸清扶贫项目资产的基础上,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实施意见》。一年来,在自主经营、招商运营、租赁运营、转产运营、合作运营等模式下,探索出了多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涌现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
例如,在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方面,全省共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387座,确权到2012个脱贫村。2021年光伏收益3.05亿元,为各个脱贫村增加了8至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利用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安排公益性岗位2.08万个。
再比如,武定县利用沪滇协作资金建成蔬菜产业基地,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经营,每年支付给脱贫户的土地租金达480万元,并为脱贫人口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每月支付务工工资100多万元;宾川县金牛镇菜甸村则将扶贫项目资产折股量化,探索“投资共注、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投融资机制和“入股分红+务工收入”利益分配制度,形成了“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共赢局面,2021年全村葡萄产值1046.1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3.8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6万元。
“盘活扶贫项目资产,已成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新动能。”王思泽介绍,在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将盘活扶贫资产作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六大重要措施之一,下一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将努力提升对各类扶贫资产的盘点、监管、运营能力,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模式,最大化发挥好各类扶贫项目资产效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