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找不到销往城市的渠道,学生手中淘汰下来的手机、电脑闲置在抽屉里。在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两者间,上海建桥学院河南籍学生高建却发现了商机,并打出“老乡”牌,走上了创新型生态电商平台的创业之路。
打造NICE生态平台
高建刚刚在上海度过了第一个学年。作为建桥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2015级学生,他的大一生活经历了失落、迷惘、希望、困苦、坚持……
“刚进大学时,我发现很多同学似乎失去了目标。”相比神经紧绷的高中苦读,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显然放松不少,学生课余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更多。然而高建发现,不少人在课余除了刷手机就是玩游戏。“我不想这样虚度时光。”两个月后,有着创业念头的高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商机。“我们学校很多同学跟我一样来自外省市,同学们聚在一起会聊家乡的土特产。我发现,很多学生推荐的土特产,外乡人竟完全不了解。”高建说,受同学或朋友委托带些家乡土特产,也成为不少同学寒假回家必须完成的“课外作业”。
既然需求如此旺盛,说明这个市场还没有被满足。高建想到了通过利用不同省份同学的人脉来对接当地的农村土特产资源,为大城市提供质优价廉的特色农产品。
创业模型逐渐在高建心中成型,他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大一寒假,高建发动对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在返乡时深入当地农村了解现代农民需求,收集乡村动态和信息,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当他和同学在山西大同寻访农村特产时,曾遇到不少阻力,当地农民以为他们有诈骗嫌疑。此时,高建打出了“老乡”牌。“我们通过大同籍的同学和老乡们进行交流,逐渐让他们信任我们,最后还把我们请到家里居住,拿出了当地特色红薯汤食招待我们。”高建说。
学生们在走亲访友间还真发掘了不少商机。山西的红薯干、河南的胡辣汤和油黄花……不少商品通过实地调研进入平台预备名录中。同时,他们还发现农村市场对于二手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学生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在农村往往会是抢手货。由此,高建的创业方向清晰起来:进城求学的学生是农村和城市的天然纽带,他们将自己熟悉的农产品介绍到大城市中,同时收集大学城里淘汰下来的电子产品,介绍给农村的年轻人,去除中间环节,以平价商品提升销量,学生也可从销售的产品中收取提成。
大一下学期,高建的“NICE生态互联网服务平台”创业计划在学校的创业大赛中获铜奖,创业项目进入学校提供的孵化器,APP计划于今年年底上线。
带动临港学生创业
“临港大学城里的外地学生很多,我希望带动更多人创业。”高建说,不完全统计显示,在临港地区仅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这四所俗称“双海双电”的院校中,外地籍学生比例高达70%左右。这些外地籍学生,在高建看来,都是潜在的创业伙伴。
暑假前夕,高建推出了“百人创业计划”,将创业项目在本校和“双海双电”四校学生中进行推广。两个多月就有近300位学生加入了生态农业平台,其中不乏来自东北三省、重庆、云贵、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学生。今年暑假,数百位学生在暑假回到家乡,进行信息收集、销售洽谈、物流对接等商务事宜,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而他的创业团队也已有7名成员,另有核心成员30人。每周二、四、六的晚上,创业团队都会开碰头会交流沟通成果,分享项目进度,提供各种有效讯息和建议。
“我希望通过努力,让生态农业平台获得更多资源,对家乡农业做出贡献,为学生的高校生活增添色彩,实现‘多赢’。”高建深知,创业之路才刚开始,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他相信:“或许梦想挺遥远,但坚持是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
来源:上海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