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蛟河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就业创业工作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创业就业服务水平,重点打造4个创业就业基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局面。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创建白石山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
蛟河市白石山镇食用菌种植基础较好,产业规模较大,为更好发挥这一优势,蛟河市在白石山镇创建以食用菌种植为主,以反季节蔬菜种植、水果采摘为辅的白石山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基地采取个人、村集体、政府联合投资方式,计划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140亩,其中规划50亩用于打造食用菌创业园,园区内将享受免租金、免水电费的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同时在基地内,计划新建12栋温室大棚用于种植反季节有机蔬菜和草莓。其中,10栋大棚用于种植有机蔬菜,采取种植户与消费者签订订单模式,扩大种植户销售渠道,同时有利于消费者可以吃到绿色有机蔬菜。另外2栋温室大棚计划种植草莓,吸引消费者节假日到此体验采摘,增加收入。该基地建成后预计实现创业60人,带动就业300人,实现产值450万元。
适应经济新常态,创建“互联网+”创业创新项目孵化基地。
年初,蛟河市投入8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项目孵化基地。将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请到孵化基地中来,聘请资深讲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使他们了解互联网创业的基础知识,模拟网上开店,掌握实战技巧,逐步提升创业本领。上半年,蛟河市共组织开展扶贫创业培训电子商务实训班1期培训54人,为实施蛟河市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了电商精英培训8期累计培训476人。其中有235名公益岗位人员参加了电商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专门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增加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课程,使他们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变劣势为优势,创建拉法街常家村季节性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地。
蛟河市拉法街常家村位于蛟河市开发区内,土地多数被征用。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蛟河市在拉法街常家村季节性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地。基地主要从事无公害果蔬种植与销售。年初,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对基地果蔬种植技术进行指导,改变农户现有的传统种植模式,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户收入。上半年,该基地已经季节性用工50多人,预计农忙时期可实现用工500多人次。
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域外输出基地。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3月初,蛟河市安排专人赴辽宁、山东、天津等地考察当地企业用工岗位,联系劳动力域外输出事宜。最终与大连的三家公司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劳动力转移域外输出基地,为蛟河市农村劳动力域外转移就业开辟新的领域。
截至目前,蛟河市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947人,城镇新增就业439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1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到9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727万元,直接扶持创业者144人,贷款回收率100%。劳动者素质培训共5266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625人;农民工实用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558人;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275人;创业促就业培训(电子商务实训)9个班次530人;拖欠农民工工作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来源:吉林省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