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原动力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促进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形成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发文将连续3年被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眉山市东坡区等8个县(区),命名为“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这是东坡区继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成功创建“‘中国泡菜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四川省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区”等多个荣誉之后摘获的又一“桂冠”。
在这些不胜枚举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区项目“青睐”的背后,凸显出的是该区凝心聚力、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致力推动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所开展的一场场势如破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举不仅形成了以改革创新多点发力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东坡区模式”,还为探索西部县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路径,树立了成功典范。
多点发力县域经济呈现“同频共振”效应
着力农业供给侧改革。四川岷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东坡区多悦镇、柳圣乡等地流转土地超千亩,从事“沃柑”种植,盛产可达1万斤/亩~1.5万斤/亩,由于该鲜果的采摘期在每年4月~8月,单价可达12元/斤~30元/斤,全面投产后亩产值可超10万元,不仅该公司自身可获得丰厚的收益,而且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着力于“生态+循环经济”,“2009年,西南地区最大的糖果企业四川茂华集团在东坡区万胜镇组建了‘四川茂华养殖有限公司’‘四川茂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茂华生态养殖园区项目占地达3500亩。”该公司董事长赵建华说,“仅仅10年时间,四川茂华公司就形成了‘消化糖果废料+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农林种植消化养殖废料+带动养猪和核桃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回收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目前该项目成为眉山市乃至四川省的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产城一体协调发展,规划打造现代农业观光走廊,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园区、景区共同发展,东坡区实现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东坡区农工委主任李明德向记者表示,东坡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率先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在大力发展以果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等为主的果品加工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的同时,推广“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农产品直销模式,扩大农村电商站点覆盖面等,使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记者采访发现,东坡区充分发挥蔬菜合作社、水产合作社、养蜂合作社等农业专合组织优势,与全区经济发展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在中国养蜂学会理事胡建军的带领下,160名个体养蜂户成立了眉山市东坡区德康养蜂专业合作社,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培育引进优良品种“意大利蜂”,大力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不仅解决了400余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协会还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通过投保的形式解决市场风险,改变了养蜂户单一竞争缺乏优势的局面。
为推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2017年,该区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5年农业农村工作主抓方向,围绕“东坡味道”,推动农业产品上档升级、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东坡区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颁证率91%;土地流转面积达30.43万亩,流转率42.43%。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工作。先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10亿元,撬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11.56亿元,重点向“3+2”产业、“三园两区”倾斜。同时,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推出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险资直投支农贷款、政融保等多种金融产品,撬动2亿元金融资金投入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蔬菜自然灾害和价格指数保险、晚熟柑桔收入保险、鹌鹑养殖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全省领先。
截至目前,该区共培育专业大户近3200户、家庭农场592家、专合组织8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协同发展奋力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脊梁,东坡区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动引导企业“激流勇退”,积极优化工业经济结构,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支持等多措并举,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赢得了先机,不断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坡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一园一主业’,集中集约、协同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动力,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为抓手,以‘3+1’产业园区为工业经济主战场,聚焦‘泡菜食品、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聚力打造‘中国泡菜城、西部药谷、西部智工之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眉山市东坡区经信局局长邹卫东表示。
为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东坡区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区内传统建材、造纸、化工等五大产业调整优化为泡菜食品、生物医药和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同时,全力以赴抓培育,鼓励企业发展上市。对成功上市的企业,区级财政最高一次性奖励500万元。2016年3月,千禾味业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2012年12月以来四川省首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眉山车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新三板挂牌;德峰药业、惠通食品、富生电器3户企业通过混改并购为主板或中小板上市企业子公司。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每年全额兑现各类扶持激励资金2000余万元,并注资1亿元组建农业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邹卫东说,东坡区按照四川省、眉山市工业发展部署,紧扣“眉山制造2025规划纲要”,强力推进工业强区,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在协助发展金象化工园区、甘眉工业园区的同时,聚力打造眉山“中国泡菜城”、眉山经开区新区和眉山机械产业园区三大园区。目前,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火车头”、统筹城乡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主战场”。三大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5亿元,建成面积19.5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工业集中度达到70%,依靠总投资89亿元的2个PPP项目,力争“十三五”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亿元以上。
开拓创新为推动三产发展聚集新动能
据了解,为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格局形成,该区紧紧围绕眉山市委建设“天府新区增长极,大都市区新高地”发展定位,始终坚持“肩负首位责任、保持领先发展,为建设富裕美好人文新东坡而努力奋斗”主题,充分发挥全区的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精髓,全力构建“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五大先导型服务业,积极支持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东坡区按照对接成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的总体思路,立足东坡文化、泡菜文化,以打造城市名片为目的,依托三苏祠、中国泡菜城、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旅游核心资源,不断为一二三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东坡区第三产业办负责人、区商务局局长刘凯告诉记者,东坡区坚持“以游为主、统筹城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五朵金花”(广济桃花、悦兴樱花、白马橙花、三苏梨花、万胜桂花)为重点的精品乡村旅游。目前正在加快伟光汇通东坡小镇建设,着力培育三苏历史文化名镇、太和老镇、罗平古街等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为此,该区制定出台《中共眉山市东坡区委、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为三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围绕全市“东坡味道”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将眉山市打造成国际会展及旅游目的地部署,该区将着力提升会节水准与品质,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线并行方式,大力拓展东坡名誉度和影响力。通过成功举办中国泡菜博览会、积极组织本土名优产品企业参与“东坡味道”全球行、川货全国行、西博会、农博会等会展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举办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大众参与的民间会节展销活动,努力做到“每月一活动、月月有特色”,着力提升节会特色经济软硬实力。通过系列举措,推动县域经济驶向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