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环境与资源 > 生态文明建设

漳州市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
新型墙材成效显著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南部的闽南金三角,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沿海各县人均耕地只有0.3-0.4亩,土地和能源资源都很紧缺。漳州市在积极推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同时,探索农村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有效途径,使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从城市向农村扩展,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山区推进。“十五”以来,累计生产新型墙材148亿块标准砖,推广新墙材住房建筑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占竣工住房面积的80%,节约土地37700多亩,节能830万吨标煤,减少废气排放6.7万吨。取得以上成绩,主要得益于:

  一、机构健全  措施得力

  漳州市成立了“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开展日常工作。2008年,该市编办批准设立漳州市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管理处,进一步充实加强新材管理部门力量。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体系。在工作中,采取加强协调、多管齐下的办法,即在新材办的统一协调下,财政、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设计、审图、工程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建设监理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共同推进,进一步加强了设计源头管理,强化施工过程监督执法,严把基金返还关。

  二、宣传引导  营造氛围

  长期以来,农村建房受“秦砖汉瓦”的影响,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习惯于粘土类传统墙材。为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漳州市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和福建省的有关政策法规。漳州市新材办编写、发放了有关新型墙材性能、施工要点及成本对比等宣传材料,提高农民对新型墙材的认知度,树立综合效益观念,引导农民自觉使用新型墙材。

  三、典型示范  激活市场

  漳州市将长泰县城关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和龙海市东园镇厚境村安置住宅小区,列为新农村建设应用新型墙材示范工程,树立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样板。小区建筑结构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框剪结构,填充墙的外墙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混凝土多孔砖,内墙采用轻质隔墙。与农村传统的零星分散、单户独院自建民居的方式比较,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管理的成片开发代建的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节能、节地、改善环境的功能,两个住宅小区共节约土地1176.71亩。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广大农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新型墙体材料的诸多优越性, 消除了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疑虑,推进了农村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扶持  引导带动

  为调动农村居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建房的积极性,激活农村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市场,漳州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7]77号)以及《福建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99号)精神,出台了《关于在漳州农村开展墙材革新试点示范村(工程)活动的通知》,鼓励成片建设的农村住房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对成片建设规模在10幢以上或总建筑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设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农村住宅,给予每平方米10元的补贴,并鼓励在农村兴建绿色环保、节能省地型住房,使漳州市农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建房有了突破性进展。

  五、创新机制  确保质量

  一是城乡一体,高起点规划。为加快海西建设步伐,漳州市将现有的村庄作为今后的城市社区来规划建设,用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来通盘考虑商贸市场、学校、医院、车库、市政道路、绿化美化等元素。二是节能减排,高标准建设。按照“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适度规模”的原则,以节能减排为目的,实施建筑节能,在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认真组织。三是集中开发,高水平管理。统一规划,集中成片开发,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验收,建设既有闽南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房屋建筑,为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逐步打开农村市场。

附件:

发布时间:2010/03/19
来源:评督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