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环境与资源 > 生态文明建设

山东泉林公司依靠自主创新 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经验交流材料之五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浆、纸、有机肥料、食品医疗包装盒为核心产业的企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泉林纸业将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生产过程中,依靠自主技术创新,探索出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泉林纸业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实施全方位技术研发,开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环保型秸秆本色浆制品技术研究”、“制浆废液生产木素有机肥技术研究”等三项科技成果。以专利和核心技术为支撑,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破解了制约造纸企业发展的纤维原料、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三大技术瓶颈,实现了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

  (一)利用“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生产本色纸浆

  泉林纸业利用“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生产的本色草浆可完全替代阔叶木浆。由于去除了漂白工段,从根本上消除了废水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和二恶英对环境的影响,环保治理效果由于国外木浆环保水平。本色草浆比传统秸秆制浆节水、节能、节省物料消耗,吨浆成本比进口阔叶木浆低1500-2000元,制造的本色产品更具竞争优势。该公司“20万吨秸秆清洁制浆、废液资源化工程”被确定为“2009年度山东省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

  (二)利用“环保型秸秆本色浆制品技术”生产本色系列产品

  泉林纸业利用100%本色浆生产的生活用纸,在柔软度、柔韧度方面可与漂白浆产品相媲美,且不含任何漂白化学药品和增白剂,不含AOX,对人体皮肤没任何刺激或不良反应。原料来源于一次性秸秆纤维,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健康产品。由于制浆成本优势及抄造过程中不添加增白剂,使本色生活用纸成本远低于白色生活用纸。泉林纸业本色食品医疗包装盒产品,利用一年生秸秆纤维制造的100%本色浆生产,环保、天然、健康、可快速降解。代替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减少石油用量,与塑料产品相比,具有极强的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三)利用“秸秆制浆废液精制有机肥技术”生产木素有机肥料

  泉林纸业将稻麦草等秸秆制浆的废弃物——黑液用于生产有机肥料,一方面实现了黑液零排放,另一方面,有机肥料的有效成分是秸秆中的木质素,肥料有机质含量高、富含黄腐酸,可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抗旱、保墒作用效果显著,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并可使植物生长必须的钾元素充分还原到土壤,具有无病杂菌、无重金属残留、抗病、抗重茬等特点。

  (四)积极探索“一草三用”

  泉林纸业正致力于亚铵制浆废液沼气化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开辟制浆废液综合利用的另一途径,达到“一草三用”的目标。“一草三用”,即采用麦草等农业非木纤维原料中的综纤维素生产纸浆、纸制品;用麦草中的低分子糖类物质生产沼气;利用沼气泥生产有机肥料,最终达到“一草三用”的目的,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

  二、实现了良好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效益

  以泉林纸业稳定运行的20万吨草浆/年生产线为例,年可节省木材90万方,约合6万公顷森林植被。据测算,这些森林植被年可产氧气145.8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64.7万吨,减排温室气体效果显著。

  目前,泉林纸业本色草浆耗水仅20-30 m3/t,远低于国家80m3 /吨的耗水标准,且实现了2万方/天的中水回用。2006年,泉林纸业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同申报并获批准的“非木材和废纸制浆造纸节水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已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重点项目。

  泉林纸业蒸煮黑液用于生产木素有机肥料,实现黑液零排放。草浆蒸煮过程中由于化学药剂的耗量比木浆少,污染负荷大为降低。本色草浆制浆工艺,由于去除了漂白工段,不仅大幅降低了化学药剂的用量使污染负荷降低,还从根本上了消除废水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对环境的影响,环保治理优于国外水平。

  (二)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目前市场上进口阔叶木浆价格4100元/吨(不含税),本色草浆价3100元/吨(不含税),草浆可用于取代阔叶木浆,二者的差价1000元/吨,按照泉林纸业目前年产20万吨本色草浆的规模计算,年效益2亿元。泉林纸业本色草浆生产过程不添加漂白剂,按照目前年产20万吨草浆的规模计算,每年可减少1.7万吨漂白剂的用量,年降低成本3500余万元。

  泉林纸业发展秸秆制浆造纸,还有效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售麦草可直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现金收入。

附件:

发布时间:2009/12/03
来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