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环境与资源 > 生态文明建设

江苏省着力强化“五个机制” 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经验交流材料之二

  一、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年产秸秆量在4000万吨左右,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秸秆为主,占资源量80%以上。为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江苏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秸秆利用领域不断拓宽,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236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近60%,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夏季江苏省已基本扭转了以往多年大面积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

  (二)秸秆机械化还田得到大力推广。江苏省确定了一批示范试点县,启动了秸秆还田财政补贴工程,实施了一批秸秆还田示范项目,全省秸秆肥料化利用率达到23%。目前,许多秸秆还田示范乡镇秸秆还田率已达到80%,今年夏季全省秸秆机械化全量和根茬还田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三)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较快。全省已批27家秸秆电厂,建有60多万处沼气池、100多处秸秆气化站,沼气集中供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全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20%。

  (四)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江苏省尤其是苏北地区在秸秆制板、秸秆造纸、秸秆编织、秸秆化工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优势,培育出了一批秸秆年利用量达数十万吨的规模化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全省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率达到8%。

  (五)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加快发展。利用率分别达到5%和3%,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着力强化五个机制,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中,江苏省切实体现了“三个更加注重”:充分认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艰巨性,更加注重法规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充分体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政策取向,更加注重疏通资源出路、突出产业化带动;充分挖掘秸秆的资源价值和商品价值,更加注重激发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工作举措上,着力强化了五个机制:

  (一)突出强化法规保障机制。

  为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20日召开的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今年6月1日已开始实施。《决定》共十五条,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地方政府责任、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严格奖惩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地方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突出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制定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市县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求各地切实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领导小组,详细制定了秸秆禁烧方案,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禁烧网络体系。

  二是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省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建立了由发展改革、农业、经贸、科技、财政、环保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切实加强对各市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三是严格执法、加强巡查。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决定》明确的秸秆禁烧区域,各地划定了禁烧区域并向社会公布。在夏秋收种的关键时段,各地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组成巡查队,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制止违规行为。

  四是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今年夏收,全省各地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三)突出强化规划引导机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江苏省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着重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调查、摸清情况。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秸秆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摸清了全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是目标引领、适度超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规划编制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省人大常委会《决定》规定的“到2012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目标,研究确定了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率2012年达到80%以上、2015年力争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规划编制工作程序,遵循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的原则,全省各市县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

  四是工程示范、项目支撑。为切实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各地规划编制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目标任务要落实到重点工程和项目上,各市县规划都已排出一批重点项目。

  (四)突出强化政策扶持机制。

  一是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在全省确定了10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5个试点县和30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细化秸秆利用的实施单位、地点和责任。

  二是加强扶持、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还田、打捆等机具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近几年仅省级财政对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合计达3.6亿元,其中今年已拨付1.5亿元。对还田作业进行支持,15个示范县、试点县秸秆还田达标田地按照苏南地区8元、苏中地区10元和苏北地区1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今年的补贴已达3380万元。此外,江苏省财政每年还拿出2000多万元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户用沼气、购买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设备进行补助。

  三是拓宽渠道、多元利用。在抓好秸秆还田的同时,注重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的领域,大力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等多形式利用,进一步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目前,秸秆制作人造板、秸秆造纸、秸秆墙体材料等均已形成产业化规模,特别是秸秆制作人造板发展迅速,全省秸秆板材加工量已占全国五分之一,一批投资规模上亿元的秸秆工业原料化项目已开工建设。南京高淳县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38个,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年利用秸秆量超过10万吨,已占该县秸秆总量的40%。

  四是延伸链条、联动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产业的裂变、扩散、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带动了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制造业和社会化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秸秆综合利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省秸秆设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设备生产企业。南通市机床厂自主研发的稻麦秸秆固化成型设备,集环保、高效、低能耗、自动化控制于一体,仅相当于同类设备能耗的25%,实现了长时间连续作业,核心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秸秆食用菌基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秸秆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淳县已有2000多户农户加盟食用菌生产,农民经纪人100多人,稻草收购、培养料堆制和采菇专业服务队发展到30多个。

  (五)突出强化科技支撑机制。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江苏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众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依托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制造技术获得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了1项发明专利,已在江苏和湖北分别建成秸秆碎料板和中密度稻草板工业化生产线2条,鉴定了3项成果。

  二是依托重点项目带动。世界最大酶发酵基地落户苏州太仓,工业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利用酶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生产第二代燃料乙醇,2010年将投入规模化生产。连云港市大盛板业有限公司引进英国核心技术,用麦秸秆生产“均质板”,附加值高,新型环保,市场前景看好。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为确保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不走样,江苏省制订出台了6项作业标准,举办了多期技术培训班,对15个示范、试点县和30个示范乡镇的技术骨干进行了系统培训。扬州高邮等地组织对机手、种田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淮安泗阳、徐州丰县等地十分注重抓好农机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跟踪指导服务。据统计,全省各示范、试点县乡镇编制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知识》、《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手册》,举办各种类型还田技术培训班382期,受训机手和农民达8万人次以上,有力推进了秸秆还田工作。

附件:

发布时间:2009/11/20
来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 打印 ]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