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
(2006—2015年)
1 背景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目前,世界上有4种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病,对人畜危害程度最大,现已被中国政府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血防工作,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全国上下掀起了“送瘟神”的热潮,我国内陆地区钉螺基本被消灭,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数量急剧下降,但在长江中下游湖区五省滩地钉螺仍然大量存在,人畜感染血吸虫病时有发生;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给湖区五省血防工作会议的信,又一次在疫区掀起“再送瘟神”的热潮。近几年来,由于生物、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较大,加上综合治理措施不力,防治基础工作薄弱,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我国血吸虫病的疫情回升显著,局部地区的钉螺扩散明显,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疫情严重回升,血吸虫病出现向城市蔓延的趋向,对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威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2003年,全国仍有110个县(市、区)尚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现有血吸虫病人84.3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44万人,这些患者主要分布在湖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2004年及时召开了全国血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指出,做好血防工作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防治血吸虫病一直是长期困扰国际医学界的重大难题。各国政府、血防机构和专家虽然进行了不懈努力与探索,成效依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全球性防治血吸虫病三条对策:1.采用高效抗血吸虫病药物治疗患者;2.使用化学药剂杀灭血吸虫寄主钉螺;3.采取有效措施阻断传播途径。这些方法在血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利用药物治疗毕竟是被动措施,而且采用化学药剂灭螺既污染环境,成本又较高,难以维持和巩固效果,特别在我国长江流域大面积江河湖滩地,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应用药物灭螺措施大多难以奏效。林业血防工程是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等综合措施,改变了钉螺的孳生环境,降低了钉螺密度,切断了人畜接触疫水途径,从根本上促进了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温家宝总理曾对血防工作重要批示 “血防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林业与卫生、灭螺与治病、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措施,建立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求达到遏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保护疫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疫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充分肯定了林业血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的综合效益。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理论不断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林业血防专家彭镇华教授就在长江中下游滩地开展了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实践、研究工作。198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血吸虫病流行的新洲乡滩地,开展了以林为主、以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切断人畜感染机率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生态工程综合防治措施,“兴林灭螺”科学研究和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990年林业部、卫生部联合下达了“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和综合治理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在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对占全国有螺面积95%以上的长江中下游江、湖、洲滩地,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采取以林为主,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模式试验,建立了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的技术体系和集抑螺防病、生态、经济、社会多种效益于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这项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主要体现在“六个结合”和“四高”,即: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项目与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多部门、多学科相结合,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和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要求。项目先后在湖区五省一市共建立30个试验示范点,选择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冬陆夏水等特殊滩地类型,营造抑螺防病实验林总面积达6955.6公顷,大大降低了试验示范点上的钉螺密度和人畜感染率。1992年北京国际血防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血防处长Mott博士称赞该成果指明了世界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方向。项目营建的大面积实验林,在98抗洪抢险、护堤救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组被科技部授予“98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长江流域大面积滩地资源(约60万公顷),可以在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前提下,有选择地经营抑螺防病林,还可以每年为国家生产数百万立方米商品木材。许多地方政府把林业血防工作作为抑螺防病的“造福工程”、强国富民的“致富工程”、防洪抗灾的“保安工程”、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
林业血防工作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不仅能够抑制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各个方面,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血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林业血防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建立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采取相应的技术与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农民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和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利益分配等长效机制,取得兴林、抑螺、利民、富民的良好效果,实现林业与血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疫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确定的范围,同时结合林业血防的特点并经省级以上血防和卫生部门确认,本次规划范围确定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94个县,详见表1。
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的特点及中间宿主钉螺的地理分布特点,本规划将194个县(市、区)分为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地区。其中湖沼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省的102个县(市、区),山丘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2省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的92个县(市、区)。
2.1自然与经济条件
2.1.1自然环境
项目区位于长江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属于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水、热、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粮、棉、油的重要产区,经济相对较发达。然而,在该区域的山丘和滩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过度的开垦和不合理的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淤堵,形成大面积的滩地。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下游江、湖、洲滩地面积达900余万亩,呈冬陆夏水状态,土壤肥沃,植被以挺水生的荻、芦苇、柳树和耐水的莎草、苔草为主,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提供了良好的孳生环境。
2.1.2 社会经济条件
长江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3.4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为0.25亿公顷,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0.08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农作物产量占44%。
2.1.3已有的其他条件
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创造性地把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应用于血防领域,在抑螺防病方面卓有成效。80年代,为攻克世界血防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研究血吸虫寄主钉螺对环境的依存关系,提出营造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切断人畜与疫水接触感染传媒,预防血吸虫病的理论。“八五”期间完成林业部、卫生部重大项目“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和综合治理研究”,在掌握钉螺生物学特性及繁衍、漂移规律的基础上,对“兴林抑螺”的机理以及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血防重点湖区五省19个试验点和20多个示范区不同滩地类型建立以杨树为主,辅以枫杨、乌桕等耐水湿树种,并引种益母草、蓼类等林下植物的多种治理模式。试验区螺情下降80%以上,感染率下降50%左右,阳性螺点基本消灭,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15亿元,综合效益60多亿元。此项研究成果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推广项目。1992年北京国际血防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赞该研究成果指明了世界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方向。
同时,国家林业局在长江流域血吸虫疫区实施的退耕还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也结合抑螺防病开展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的建设。
2.2 血吸虫病分布的规律
据统计,我国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省份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共有32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其中,150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县(市、区)达到控制标准;尚有110个县(市、区)疫情仍处在严重流行状态。这部分未控制地区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重、防治难度大的地区。到2003年,疫区7省共有钉螺面积37.8亿平方米,占全国有螺面积96%;病人84.3万人,占全国病人总数的87%;2003年内报告急性感染的病人为902人,占当年全国急性病人总数的81%。
由于受自然、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近年来,7省部分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出现明显疫情回升。在150个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中,有17个县(市、区)螺情、病情出现回升,占11.3%。在63个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中,有21个县(市、区)螺情、病情出现明显回升。
近年来,7省血吸虫病病人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2003年统计,7省共有血吸虫病病人84.3万人,其中慢性病人81.7万人,晚期病人2.44万人。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数在1999年后,呈上升趋势。2003年7省报告急性感染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有30余起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发生。7省钉螺面积也持续上升,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人、畜感染的危险度增加,全国有6000万人民正受到威胁。2003年,7省钉螺面积为37.9亿平方米,其中湖沼地区钉螺面积36亿平方米,占钉螺总面积的95.47%;水网地区钉螺面积419万平方米,占0.11%,山丘地区为1.67亿平方米,占4.42%。
2.3 兴林抑螺成效和前景
2.3.1 兴林抑螺成效
兴林抑螺生态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在国家卫生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林业、血防、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和各级领导、科技人员、疫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⑴通过对兴林抑螺林业生态工程抑螺效应与环境因子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滩地造林抑螺防病的机理
在长江流域湖沼地区钉螺孳生地上,通过人工造林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光谱组成与光照强度及其变化规律、温度和水分及其动态都趋向于不利于钉螺孳生的方向变化;林下植物组成的改变影响钉螺食物的营养结构,枫杨、乌桕等树种对钉螺还有他感作用;林下套种农作物通过对土地的翻耕也抑制了钉螺的孳生繁殖。
⑵形成了兴林抑螺生态工程建设的一整套技术
滩地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造林难度大、风险高,造林的技术要求也高。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兴林抑螺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主要有:低洼地挖沟抬垄,改变小地形,减少淹水时间,提高造林成活率;路路相连,沟沟相通,减少人畜接触疫水的机会;降低地下水位,消除积水,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抑螺效果;宽行窄株,行向顺水流方向的定植方式,林下间种,以种代抚,抑制钉螺,提高效益;大苗种植、截干造林,提高造林质量,降低造林成本;栽植对钉螺有他感作用的枫杨、乌桕等树种抑制钉螺孳生等。
⑶林业抑螺生态工程已经在疫区得到推广
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提出后,我国长江中下游湖区五省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积极组织工程施工,到目前,共完成抑螺防病林工程建设达349.2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疫区群众已经从工程建设中得到实惠,有利于工程的推广和实施。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兴林抑螺取得显著的成效。
——有螺滩地造林,可显著降低钉螺密度,尤其是感染螺密度。滩地造林改变了钉螺孳生的环境和食物来源,抑制了钉螺的繁殖,取得了良好的抑螺效果。各地观察研究表明,造林当年林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比造林前都下降88%以上。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表明,林业抑螺生态工程具有高效、持续的抑螺效果。
——林业抑螺生态工程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丰富的农林产品,提高了农民经济收益。林业抑螺生态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宽行种植、林下间种,通过间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间种又有利于林木生长,疫区群众通过收获农作物和木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建设是血吸虫病疫区群众预防血吸虫病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3.2 兴林抑螺的前景分析
传统灭螺方法的局限性,使以生物环境改造为途径的兴林抑螺综合治理措施成为有效抑螺的必然选择。以往采用的垦殖灭螺、围堰水淹灭螺、药物灭螺等传统灭螺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垸外滩地这一开敞性地带很难有好的效果,且药物灭螺的方法反复多次使用,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兴林抑螺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将抑螺防病与林业生产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工程。利用人工措施,改造滩地环境,促进光照条件、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草本植物等向不利于钉螺适生状态的方向演变,最终达到超越钉螺生态位的程度,从而抑制钉螺的生存;其次,通过林地隔离、土壤翻耕、林下间种、开沟沥水等综合营林管护措施,进一步稳固、强化抑螺效果。
实践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抑螺效果持久、无污染,有利于实现疫区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体现出了与其他方法相比所特有的优越性。目前,通过抑螺防病林建设,抑螺防病林业生态工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包括血防部门的专家所认同,受到了疫区群众的广泛欢迎。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规划的依据
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4号)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⑶《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
⑷《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2004—2008年)》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4年
⑹《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2003年
⑺《退耕还林条例》
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
⑼《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3.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方针,将林业血防工作纳入《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并将该规划作为全国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把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与抑螺防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兴林、抑螺、防病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有效压缩钉螺面积,切断人畜接触疫水途径,降低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血防工作之路。
3.3 规划的原则
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疫区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在受环境影响较大、短期内无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江湖洲滩和有螺山地采取营造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有效压缩钉螺面积。
⑵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在疫区内开展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同时与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发挥各自在灭螺、防病和发展经济的中的作用,降低血吸虫病疫情。紧紧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血防工作质量和效益。
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确定的目标,在2008年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以及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但近年来疫情出现回升的地区,优先安排实施林业血防重点生态治理工程。
⑷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全国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钉螺的分布情况,对全国林业抑螺防病生态工程进行统筹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减少钉螺面积、减轻血吸虫危害。根据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工程实施的能力,确定防治工作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3.4规划的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在项目区完成林业血防工程建设1031万亩,开展以营造抑螺防病林为主体的林业血防工程,紧密结合卫生、水利、农业等血防措施的实施,对钉螺孳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压缩钉螺分布面积与流行区范围,显著降低滩地钉螺密度与阳性感染螺密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畜血吸虫病的感染率,促进项目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
到2008年阶段目标:
⑴压缩钉螺分布面积
到2008年,完成496.2万亩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并紧密结合卫生、水利、农业等血防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建设区钉螺面积下降30%以上。
⑵降低钉螺密度
在滩地及山丘型钉螺分布区建立以营林为主、管护、间种、隔离等措施的抑螺防病林体系,项目建成后建设区钉螺密度降低50%以上,阳性螺密度降低50%以上。
⑶促进疫区经济的同步增长
通过分类区划,针对不同类型滩地和山丘全面完成抑螺防病林工程建设造林任务,造林保存率在85%以上。确保滩地造林林木生长量达到1.0m3/年,山丘造林林木生长量达到0.5m3/年。使疫区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4 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
4.1抑螺防病林防治体系建设
⑴抑螺防病林建设
在符合条件的立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工程造林模式,实施以杨树、柳树、桤木、松类、乌桕、枫杨等树种造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翻耕套种农作物,建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按照《滩地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和《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草案,预计2006年底前可发布)组织实施。
抑螺防病林规划范围:按照相对集中、集中连片治理布局要求,本次规划7个省。
抑螺防病林规划规模:全国规划抑螺防病林造林731.31万亩,其中2006-2008年抑螺防病林造林302.14万亩,各地抑螺防病林建设工程任务及建设进度见表2-1和表2-2。
⑵退耕还林建设
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有钉螺分布的低山丘坡耕地,退耕后定向培育桤木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在水肥条件一般的中山丘坡耕地,栽植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用材树种;在耕地面积小、特别是人均占有水田面积小,难以满足群众温饱的地区,可以利用坡耕地发展经济果木林、药用林及其它的经济作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混交造林、防蚀保土、林农间作等技术措施,以提高退耕还林后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效果。退耕还林血防工程项目的建设具体的技术措施,按照《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草案,预计2006年底前可发布)组织实施。
规划退耕还林面积101.21万亩,其中2006—2008年67.05万亩。见表2-1和表2-2。
⑶重点防护林工程
在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结合重点护林工程建设,在有螺的荒地上种植杨树、枫杨等树种,结合翻耕套种农作物,改变生态环境,减少钉螺孳生,达到降低感染性钉螺密度、减轻感染危险、保护农民健康的目的。重点防护林血防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按照《滩地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和《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草案,预计2006年底前可发布)组织实施。
规划营造重点防护林198.48万亩,其中2006—2008年126.99万亩。详见表2-1和表2-2。
⑷湿地生态工程
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强化对血吸虫流行区的自然保护区内疫情的监测,设立警示牌,建立防止钉螺扩散的设施,种植湿地抑螺植物抑制钉螺孳生,加强管理,减少人畜感染。详见表2-3-1、表2-3-2、2-3-3。
4.2建设监测体系和示范区建设
4.2.1 监测体系建设
本工程规划建立国家、省、县(市、区)三级林业血防测报网络,国家监测中心1个,省级监测站7个,县(市、区)监测点194个。建立基于3S的螺情监测系统、环境效应动态观测体系、数据管理与远程传输系统等,采用定位观测、抽样调查、检查、验收等方法,对钉螺动态、林分状况、环境变化、工程实施情况等内容进行监测,分析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及其效果,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监测网络主要设备配置包括:计算机工作站、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监测设施设备、监测车等。
4.2.2 试验示范区与科技支撑
4.2.2.1 试验示范区建设
规划建立试验示范区8个,其中两个结合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面积4万亩。
在工程施工的湖北、江西、江苏、四川、云南、湖南6个省分别建立1个、安徽省2个抑螺防病林工程试验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建立5000亩的试验示范林,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类、钉螺分布的特点等选择不同的抑螺种植材料,建立各种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并进行长期的跟踪检测,通过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为当地工程的开展提供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
试验示范区建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当地大面积的工程施工提供学习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宣传教育基地。同时,试验示范区作为研究和监测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研究和解决。试验示范区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造林地准备、苗木示范、种植配置模式、抑螺树种选择、经营管理示范、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示范区的建设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实施,使发展林业与抑螺防病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8个试验示范区是根据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进行配置的,其中云南、四川为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江西、湖南为湖沼型试验示范区;湖北、江苏为江滩型试验示范区;安徽为江滩和山丘型试验示范区。同时确定安徽、四川两试验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点。
4.2.2.2 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通过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重点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问题,为工程建设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主要内容是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应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
5 建设进度安排
&nb>
⑴项目建设的阶段划分
项目建设期限为10年(2006—201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08年)主要完成长江流域湖区5省滩地、低丘和云南、四川2省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的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
第二阶段(2008—2015年)巩固第一阶段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果,管护和经营好第一阶段抑螺防病林,充分发挥其各种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地抑制钉螺预防血吸虫病。同时,扩大云南、四川等省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直至全国所有宜林的有螺地,全部营造抑螺防病林,对钉螺孳生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
⑵建设任务进度安排
本次林业血防工程规划总任务为1031.01万亩,其中2006—2008年为496.18万亩,2009—2015年为534.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和重点防护林安排到2010年)。
2006—2008年的各项工程任务量为:抑螺防病林302.1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67.05万亩,重点防护林126.99万亩。
6 资金筹措
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所需的资金,以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社会投入、群众适当投工投劳折资等方式解决。具体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工程建设进度依据年度投资能力情况确定。
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和湿地结合林业现有工程组织实施。其中,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结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统筹安排,并实行项目单报单批;重点防护林建设结合工程给予统筹安排;退耕还林任务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安排。
7 效益分析与评价
7.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首先,湖区有螺滩地和有螺山丘开展林业抑螺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环改抑螺措施。通过滩地和山丘造林林分郁闭前的林下间种与管护及林分郁闭后对生态系统内环境因子的影响,钉螺密度平均可降低85%以上,阳性螺密度可下可下降90%以上或降为O,从而大大减轻血吸虫病感染性,减少人畜传染血吸虫病的机会。
其次,沿江、湖堤岸线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除了能够有效抑制钉螺分布外,还具有防浪护堤、国土保安的作用,汛期能有效削弱风浪对大堤的冲刷,减轻河湖堤岸的水土流失,减少防汛物资消耗,确保大堤安全。
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功能。
7.2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湖区滩地和山丘开展以造林为主的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及其光、热、水、肥条件,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或过度开发的极端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通过项目的开展,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和粮油等原料,带动长江流域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纤维板生产企业及粮油类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培植出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抑螺生态工程建设还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7.3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对滩地年均淹水天数60-70天、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稳定性差、钉螺分布密集的这一类滩地的工程造林,按生态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
对年均淹水天数30-60天的滩地,通过采取异龄林作业的方式,即能维护滩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年均淹水天数在30天以内的滩地,其高程往往已处于钉螺分布线的上缘,可采取块状作业、分期主伐更新的经营方式,保持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
根据滩地抑螺防病林项目建设总规模,以10年为一个计算周期,每亩出材量7个m3,收入达2100元/亩,投入产出比为l:4.2。山丘型的抑螺防病林建设,每年可出材0.35m3/亩,按25年为一个周期计算,每亩收入可达2625元,投入产出比为1:4.4。可见,通过该项目实施,能够带来比较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从而做到以项目养项目,良性循环,实现疫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
此外,通过抑螺防病、防浪护堤的作用,还可带来相当可观的间接经济效益。据测算,通过滩地造林,每年每公顷可节约灭螺药物费用0.16万元;河湖堤岸沿线滩地造林,每年每公里可节约防汛材料费1万余元。
7.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⑴滩地造林最低高程分布线远远高于冬季迁徙至湖区越冬的珍稀候鸟的核心分布区,对其栖息环境未见不利影响,相反,据观察,由于滩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系统内隐蔽度增加,空气质量改善,鸟类活动较前明显频繁。
⑵据初步研究,人们对滩地造林会加速洲滩发育与形成的担心并不成立,对滩地淤积影响最大的是特定地段地形地势与水流状况,植被类型次之,且同等条件下,杨树造林后滩地的淤积与滩地原有芦苇、芦杂相比已明显减轻。
⑶河心洲、主要洪道滩地造林,可采取与水流方向平行的宽行配置,将滩地造林对行洪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⑷滩地杨树造林与垸内相比,病虫害发生频度明显降低,而且不会有天牛危害,不会因重复使用农药治虫而造成局部水体污染。
8 保障措施
⑴政策保障措施
新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生态”战略思想,指明了林业发展前进的方向,我国林业正由以产业为主向以生态公益性事业为主转型。2003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把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生态环境改造、抑螺防病、国土保安为主旨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完全符合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与行业中长期规划。认真执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⑵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和健全林业血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抑螺防病林建设纳入林业整体工作统筹部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全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⑶技术培训
加大林业血防技术培训,提高林业血防人员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全国林业血防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治技术策略、项目管理、信息管理、钉螺监测、健康教育等培训内容。
⑷项目的管理措施
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先设计后施工。根据项目区划,落实施工地点,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要根据造林施工设计书,逐项检查验收,按照工程管理的要求实行监理制度,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根据“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进行项目监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严格确保国家建设资金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项目实施要认真落实各种责任制,制定土地承包和产出分成等政策,使该项目可持续地进行。
⑸资金保障措施
项目资金到位后对其设立专项资金账户,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统一安排,专款专用。定期接受上级项目管理机构和各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与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
⑹科技保障措施
利用现有林业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积极推广应用现有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结合工程项目实施,积极组织开展新的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及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
⑺其他保障措施
在季节性淹水滩地造林,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必须要采用大苗造林,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稳定、可靠的种苗供应体系。
表1 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范围表
其余附表(略)。
省 份 | 县(市、区) | 合 计 |
江苏 | 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邗江区、仪征市、京口区、润洲区、丹徒区、扬中市、扬州开发区、镇江开发区、东台市、大丰市、宜兴市、高淳县 | 19 |
安徽 | 当涂县、繁昌县、南陵县、铜陵县、安庆市辖区、怀宁县、枞阳县、宿松县、望江县、无为县、和县、贵池区、东至县、宣州区、天长市、朗溪县、广德县、马鞍山市辖区、芜湖市辖区、芜湖县、铜陵市辖区、桐城市、潜山县、石台县、青阳县、泾县、太湖县、含山县、黄山区 | 29 |
江西 |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瑞昌市、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彭泽县、余干县、鄱阳县、共青开放开发区、九江县、德安县、湖口县、九江开发区、上饶县、玉山县、丰城市、南昌高新开发区、吉水县、庐山区、信州区、武宁县、寻阳区、德兴市、万年县、婺源县、广丰县、高安县、上高县、奉新县、余江县、贵溪市、上游县、万安县、泰和县、昌江区、浮粱县、安义县、昌北开发区 | 40 |
湖北 | 江岸区、红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孝南区、汉川市、黄州区、团风县、阳新县、赤壁市、嘉鱼县、沙市区、荆州区、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仙桃市、潜江市、沌口开发区、青山县、鄂城区、新州区、南漳县、东宝区、沙洋县、武穴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咸安区、钟祥市、京山县、应城市、云梦县、天门市 | 41 |
湖南 | 岳麓区、天心区、长沙县、望城县、鼎城区(含贺家农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澧县、桃源县、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南县、岳阳楼区、君山区(含建新农场)、云溪区、泪罗市、临湘市、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河塘区、芦松区、石峰区、屈原管理区、打通湖管理区、西湖管理区、宁乡县、临澧县、石门县 | 32 |
四川 | 邛崃、大邑县、浦江县、沙湾区、夹江县、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芦山县、西昌市、德昌县、普格县、昭觉县、涪城、旌阳区、安县、广汉市、罗江县、中江县、天全县、绵阳高新开发区 | 23 |
云南 | 永胜县、洱源县、蘶山县、大理市、南涧县、鹤庆县、古城区、宾川县、弥渡县、剑川县 | 10 |
合计 |
|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