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展战略和规划 > 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21|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1/12/25
来源:规划司
[ 打印 ]

  《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日趋向好,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改善,向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2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2.2万亿元、21.3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7.4万亿元、7.4万亿元,占四大板块的比重由2015年的21.4%、20%提高到2020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不断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东、中、西部地区9年义务教育师生比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通达均衡程度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铁路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相继竣工,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有效解决。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增长对全国的贡献率超过50%。

  我国区域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客观存在,这是经济规律内在作用的结果,下一步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二、“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二是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二是建设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推进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提升东北亚国际合作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寒地冰雪等新兴产业。四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建设沈阳等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五是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三)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在区域协调上求突破、在生态绿色上做文章、在内陆开放上找出路、在服务共享上出实招,推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进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三是推进内陆高水平开放。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五是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东部地区要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创新要素集聚、现代制造领先等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全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引领实现优化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二是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三是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支持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五)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坚持陆海统筹,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做强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全球海洋竞争优势企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和前沿产业,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海洋经济布局,发展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构建沿海、流域、海域相统筹的海洋空间治理体系。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拓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协同推进入海河流和排污口精准治理。强化重点海域和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推进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家海洋软实力。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巩固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提高参与南极保护和利用能力。

  (六)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统筹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边疆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以工代赈和消费帮扶等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边境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确保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完善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机制,强化智力扶持,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统筹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七)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加快构建各区域间融合互动发展新模式。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城市群内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优化区域互助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地区、粮食主产区等补偿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联动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