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展战略和规划 > 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10|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1/12/25
来源:规划司
[ 打印 ]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和行动方向,我们要深入理解、全面贯彻、积极推进。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和经济增长动能等都在发生变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存在调整的需要。我们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大国发展规律,按照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主动优化完善发展战略,增强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新优势。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面临不确定性,可能对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努力扭转一些领域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更多立足国内实现自主安全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发展优势的内在要求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持续提升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这些既是我国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支撑我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底气所在。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深入理解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统筹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强大的有效供给能力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同时,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统筹处理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同时,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努力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三)统筹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坚持站在全局的角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避免搞自我小循环。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引领带动全国形成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

  (四)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快构建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资源高效配置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将《纲要》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部署落到实处。

  (一)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的有效衔接。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保护创新提供基础保障。

  (二)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循环各环节

  要着力打通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抓紧布局一批具有长远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传统消费不断提质扩容,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积极拓展县域消费空间,发挥投资对拉动社会需求、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大物流业降本增效力度,促进生产、消费各环节高效对接。

  (三)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畅通

  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堵点,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四)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焦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序扩大城市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五)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及竞争新优势。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出口质量,努力稳定传统市场份额,提高新兴市场比重。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动进口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加强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维护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六)全面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妥善处理房地产领域风险,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优化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