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对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部署,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强,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仍将延续。
(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在大幅下行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性凸显。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明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面临困难较多。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从中长期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实现群体性崛起,占世界经济比重将持续提升,国际力量对比将更趋平衡。
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国际社会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公共卫生治理等全球性难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广泛展开,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现有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面临深刻变化。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广泛运用将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
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分享了中国机遇,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认同。
(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对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不容低估。疫情后世界经济虽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但由疫情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积累恐将引发“灰犀牛”等重大风险。
2.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规则体系面临较强改革压力,改革进程受各方分歧影响进展缓慢。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推动全球贸易规则体系重构,建立排他性保护性较强的区域贸易协定,新兴经济体面临更高贸易投资规则门槛。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将更趋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挑战,给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3.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伴随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传统安全风险明显上升,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持续蔓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国际安全风险点增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面临新考验。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呈现增多趋势,大国博弈竞争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更趋复杂。
4.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一些主要经济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国内民粹主义相互呼应,内顾、自卷倾向有所加剧,冲击影响稳定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些大国竭力渲染意识形态对立,借口人权、宗教等问题打击异己,动辄以制裁相威胁,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依然突出。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跃上新的大台阶,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1.制度优势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面对困难复杂局面时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
2.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3.经济长期向好。2006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连续15年保持第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提高。
4.物质基础雄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农业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信息、商务、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
5.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9亿,基础教育质量持续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力资本质量明显提升。
6.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强大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全球吸引力将不断增强,成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7.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1.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方面,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种子对国外依赖度仍然较高。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
2.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较大。区域协调发展仍不平衡,不同地区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有待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
3.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国内统一大市场仍需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有待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尚不健全,经营效率仍有提升空间。科技体制改革仍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分散、重复、封闭、低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对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仍待完善,在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布局还需加力。
4.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土地质量问题依然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水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水保障、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仍需加强,空气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多元主体主动参与、精准化适配供给局面尚未形成。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增强,医疗资源紧平衡态势可能加剧,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对养老保障可持续性造成严峻挑战。疫情对就业带来较强冲击,部分农民工返岗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6.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伴随社会结构加快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治理复杂性不断增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还不完善。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还有待健全。
综合分析,面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时与势仍在我一方。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