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改政研 > 新媒体解读

地方发改 | 福建建宁聚焦提升“三个能力” 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3/04/26
来源:政研室
[ 打印 ]
  一、背景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法善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市场主体的最好保障。建宁县紧紧围绕服务保障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建设,着力提高联动、服务、执法等“三个能力”,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司法效能和透明度,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法治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形成有益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共治平台,提高联动能力

  一是整合涉法资源。县政法委整合司法局、法院等多方力量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集法律咨询援助、营商环境司法保障、诉源治理综合调度等于一体,招募20名熟悉社情民意的法律、心理等专业党员志愿者形成部门、乡镇、社会团体等多主体分工协作格局二是健全协调机制。健全“三农”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妥善解决涉林权、种业纠纷,同时与金融部门、银行机构等建立协调机制,不断优化金融纠纷联动处置程序,为企业减少解纷成本,助力企业提高发展质效。三是创新协作流程。探索“把脉问诊—分析研判—联动开方—送法进企—回头复诊”模式,畅通县域农业特色企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10余家企业提供法律援助路径指引、证据收集指导、合规风险防控等法律服务

  (二)拓展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通过“驻点+走访”延伸服务触角。打造“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推动普法、公证和法律援助等有效覆盖。组织律师进商会协会、进产业园区、进重大项目,送法律指引、送专场讲座、送专门体检、送专业调解,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9次。二是通过“线上+线下”拓展服务载体。充分利用12348热线、中国法律服务网、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为企业提供线上咨询、智慧普法、远程调解等服务,2022年线上调解案件33件。深入推进“三问三结合”服务企业日等活动,提供普法讲座、法律咨询、审判指引、合规风险防控等服务500余次。三是通过“常规+定制”改善服务品质。县级司法部门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2022年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法律讲座25。聚焦种企需要,成立福建首家种业巡回法庭,采用“派驻法官+巡回审理”模式服务,辐射种企140家。

  (三)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执法能力

  一是“严”执法形成震慑。坚持“平等文明、审慎善意、全面规范”执法理念,依法严惩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合同诈骗、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严惩失信企业规避执行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执法的严肃性。二是“柔”执法展现温情。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前提下,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将宣传教育、服务指引、告诫监管等手段运用到执法中,采取“放水养鱼”、活封活扣等思路,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造稳定可持续的良好法律环境,助力被执行企业恢复生机三是“巧”执法提高效率。打造“智能集约立案、多元联动调解、专业高效审判、规范善意执行”全流程一体化执法机制,畅通涉企案件诉讼绿色通道,引导企业通过调解等非诉途径解决商事纠纷积极探索涉金融案件先行调解模式

  三、主要成效

  通过多管齐下整合司法资源,优质高效提供法律服务,多措并举推进法治建设,建宁县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司法效率和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2022年以来共治中心累计为各类主体开展法律服务1267件次,调处纠纷752件,调解成功509件,平均周期仅3天,结案标的额达5300万余元,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150余万元。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纷纷称赞有关举措“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基本树立“不收费、短平快、效果好”的口碑,有力推动了县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