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总结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组织编写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将对书中的58个典型案例进行连载报道,宣传推广有关典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背景情况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截至2016年末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5万户、113.37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有43 445 户、182 461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市按照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实行医保政策倾斜、提高报销比例、大病集中救治等措施,全面提升对贫困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4.7万户、2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有效落实,“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持续向好。2020年,昭通市7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
二、主要做法
(一)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共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5.37亿元,建设35个医疗卫生项目。随着镇雄县人民医院顺利晋级为三级医院,昭通市于2019年实现了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质达标全覆盖。通过省级验收县级卒中中心9个、县级胸痛中心5 个、县级创伤救治中心4个;全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县的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在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3个。
二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实施慢性病管理中心及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累计建成慢性病管理中心84个、心脑血管救治站66个,初步搭 建了覆盖全市急性胸痛和脑卒中患者的一线快速救治网络,提高了乡 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和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对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和减少致残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重大传染病 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共投入企业债券资金5.04亿 元,规划建设昭通市传染病医院1所、镇雄县传染病医院1所、10县市 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及疾控机构提升改造和设备补充项目,目前正按计划加快推进。四是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验收。严格对照 “ 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及易地扶贫搬迁 点逐个逐项排查验收。经过县级验收、市级抽查、省级备案,昭通市11 县(市、区)县级综合公立医院均达到二级综合医院以上标准;146个乡镇和1 343个村实现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所有集中安置点均有达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78岁的罗某、76岁的张某夫妇正在昭阳区中医医院心肺病科接受治疗,医生告诉二老,再过一周就能出院,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两位老人家住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北坡塘大队16户社,老年丧子,2017年纳入建档立卡户,患有脑梗、高血压、风湿等病症,以前没钱看病、不敢看病,得益于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现在可以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报销比例达90%。老人坦言虽然丧子,但党的政策让他们感到温暖,不仅加固了房子,党员干部还经常到家里看望慰问他们,身体不适住进昭阳区中医医院后,医生热情耐心,病房温暖干净,还不用担心住院费用,心里很踏实。
(二)建机制、压责任,明确健康扶贫实施路径
一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待遇、医疗费用报销、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医疗救助、大病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
二是压责任、补短板、攻难点、清死角,推动健康扶贫政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条块结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实行挂牌作战。同时,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明确部门职责,持续开展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人群动态管理监测。
(三)抓重点、多举措,抓实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医务人员为建档立卡患者做义诊
一是稳步推进“三个一批”工作。实施大病救治一批,36种大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3 622人,已救治33 369人,救治进度达99.25%。实施慢性病签约一批,将常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对四类重点慢性病建档立卡户患者实现“应签尽签”,落实签约后的履约服务。截至2020年10月底,四类重点慢性病卡户签约165 496人,履约165 472人,履约服务占比达99.99%。实施重病兜底一批,全面落实重病兜底保障报销政策,有效降低建档立卡户医疗负担。二是优化办事流程。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简化待遇申报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限、落实用药保障、扩大结算范围等多种措施扎实做好贫困人口疾病保障服务,确保贫困患者及时享受待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三是落实保障措施。严格落实建档立卡户患者分类救治政策,对标对表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抓实大病救治工作,做到“发现一例,建档一例,救治一例”。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政策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一单式”即时结报等便民惠民措施,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因病致贫返贫得到有效遏制。
“感谢大病医疗政策,让我们农村人得了大实惠。”49岁的韩某, 家住鲁甸县梭山镇埂底村。2014年在广东打工,诊断出患有尿毒症, 由于外地医疗费用较高无法承担,转至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按照基本医疗报销政策,原本2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韩某个人只承担2万元的自付费用。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做血液透析治疗,以前县级医院不具备医疗条件,韩某只能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2018 年,鲁甸县人民医院引进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韩某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做透析,而且通过大病救治保障政策,原550元/次的透析费用,个人只需自付17.2元。
三、经验总结
昭通市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抓健康扶贫三个方面下功夫,实现“三个持续提升”,为打好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基础保障上出“实招”,持续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乡村两级基本医疗有保障情况实行动态监测,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找准攻坚点位,强化工作举措,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持续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控,加强健康促进、妇幼保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康危险因素防控的长效机制,全面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二)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上用“妙招”,提升事后保障向事前预警转变的能力针对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昭通市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深入基层专题走访调研,系统研究、思考对策,及时制定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对有因病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因病影响脱贫、因病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排查,确保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在久久为功上见“真招”,持续推进工作方法由集中攻坚向常态化转变通过出台慢性病卡办理方面的系列文件,让符合条件的患者的慢性病卡办理全覆盖成为常态化工作、扩大结算范围等多种措施,扎实做好贫困人口慢性病保障服务。
昭通市的健康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任依然任重道远。昭通市将总结健康扶贫取得的经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