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记者: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是增加儿童的安全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的重要载体。请问住建部汪司长,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中落实儿童友好理念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汪科:
儿童生活在城市有一个步行半径和生活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社区内度过的,居住、上学、游玩等基本上是在社区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儿童优先的发展理念,按照儿童生理特征和日常生活需求,推进居住社区建设和改造,力争给儿童打造一个安全、宜居且有趣味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这里介绍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改造或增建幼儿园等设施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另一方面,会同12个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指导各地结合城市更新、深入推进,统筹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儿童活动场地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儿童生活。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近些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围绕儿童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陆续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等多个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强调将儿童可步行距离作为配套建设儿童服务设施基本依据,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明确了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规模、服务功能、活动场地等要求,指导各地项目实施建设。
三是开展专项工作。2019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共同开展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相关规划设计和标准规范要求,将幼儿园与住宅主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即,“四同步”。同时,针对居住社区活动场地空间不足问题,指导武汉、大连等9市开展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建成社区足球场地779片,依托足球场地举办健身活动440余场,为儿童提供了举步可达的活动场地,探索推动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制度机制和支持政策。
四是组织有关活动。近年来,组织指导部属单位和学协会开展儿童友好城市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总结推广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如,在重庆举办“儿童友好中国实践”学术论坛,发布《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及倡议书;在北京举办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支持成立中国儿童友好协同创新中心等。此外,我们还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儿童友好城市专题研究,出版了一批面向儿童的读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重要部署,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空间设计水平,加快既有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推进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特别是按照“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等工作,让儿童在社区生活得更安全、更快乐、更幸福,让城市建设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