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 第17党支部 杨先庶
改革开放前,我们就酝酿过搞核电,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前苏联援建的重水堆和回旋加速器投产,掀起了一阵全国大办原子能的热潮,曾有过全国每个省都要建一堆、一器的说法,还有人提出要在1959年10月1日把核电送到天安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热情可贵,但头脑并不清楚。不久天灾降临,加上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不得不把核电放在一边,集中力量先解决核武器问题。
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突破了原子弹、氢弹技术,举世瞩目。
氢弹试验成功已经是在“十年浩劫”期间了,生产、科研大多处于停顿状态,但即使这样,1970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曾三次提出核电建设问题。其后一直到80年代初,有关方面却争论不休,进展微乎其微。争论什么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需不需要发展核电?有些先生认为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又是世界产煤大国之一,何需核电。后来又冒出 “十来个大庆”、“川气出川”,一会儿“煤改油”,一会儿又反过来“油改煤”,水电、火电已打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核电还来凑什么热闹呢!
二、用什么堆型?熔盐堆、石墨气冷堆、重水堆、压水堆,结合我国情况开发哪种堆型更好本来不是难于判断的问题,但却反反复复争得不亦乐乎。
三、如何开发,虽然都是高唱“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但是却像各派“红卫兵”一样对“红宝书”各有各的解读,针锋相对。
争了几乎十年,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部门利益问题,纠成一团乱麻,上演了一出“三国演义”。一直到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结束后才有所好转。1982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核电的决定,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我国需要发展核电;
二、采用压水堆作为主力机型;
三、高起点起步,批准广东和香港合资引进90万千瓦级(三环路)大型商用机组(即大亚湾核电站);
四、批准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项目,以推进自主掌握核电技术;
五、在江苏江阴长山(即原“苏南”核电站厂址)安排4×90万千瓦级机组作为国产化驱动项目;
六、提出到2000年底共投产1000万千瓦,并有一批在建后续机组。
秦山一期和大亚湾核电项目的上马标志着我国核电的起步,这是一个好的势头。到目前(2008年5月)为止,我国已投产11台核电机组共约9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4% ,实现了核电在大陆的零的突破。
大亚湾电核站是我国当时最大的与境外合资项目,严格实行企业法人责任制,为在国内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从大亚湾开始,后续的核电项目大多均循此办理,少走了弯路。
大亚湾核电站装机2×98.4万千瓦,动态基建投资40.7亿美元,其中资本金4亿美元,其余均用国外贷款。4亿美元资本金中方(广核投)出资3亿美元,占75%股权,港方(港核投)出资1亿美元,占25%股权。每年生产的100—130亿千瓦时电量按股权比例分售予广核投和港核投。广核投又将其所得75%电量分成两部分,30%内销广东省,另45%转售给港核投,这样不仅对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取得了外汇,以平衡外汇债务,这是在当时我国外汇储备紧张的条件下大亚湾项目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亚湾核电站合营期为20年,到2014年合营期结束后产权全部归我方,大概还能运行20—40年。据近期预计,今年7月即可还清全部外债,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在广东以大亚湾核电站打头阵,利用广核投所分得的利润,组建成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续兴建岭澳核电站,实行“以核养核,滚动发展”。本世纪初,岭澳一期2×100万千瓦已先后投产,二期的2×100万千瓦也已开工。不仅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持,而且本企业也实现了良性循环。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文开始说到2000年要投产1000万千瓦核电,怎么到2005年还只投产900万千瓦呢?是否笔者把时间弄混了?非也。这主要是在后来执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干扰,预定的“苏南”4×90万千瓦驱动项目下马,而替代它的秦山二期2×60万千瓦项目又拖了几乎十年才开工,所以到2000年底投产地只有秦山一期和大亚湾共约230万千瓦,核电落入马鞍形的谷底。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秦山二期、岭澳一期才开工,后来又安排了秦山三期2×70万千瓦重水堆机组、江苏田湾2×100万千瓦俄罗斯压水堆机组,这才凑到2005年投产的900万千瓦。不过后来安排的项目起到了买容量、维持香火、平衡外交的作用,但却很难看出驱动国产化的意义。
党中央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实行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2006年3月,国务院批准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000万千瓦,占当时全国电力总装机总容量的4% 。同时还要有1800万千瓦在建机组。这是我国正式批准的第一个核电规划,核电又迎来了新的高潮。“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为首先,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12年时间内先后要开工49台100万千瓦级机组,平均每年要开工4台以上。其次,国内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部门各地方依靠行政权力争夺地盘的习惯尚存,新的市场竞争的意识日益增强,矛盾错综复杂。第三,国际上核电又有些新动向。笔者希望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内容很多,已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容纳的了,只能在此提一提,以期今后少走弯路。
服务四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