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特点
一、从国家、民族、阶级与政党的关系上说,它是属于全民族的,而非某一阶级或政党的。
二、从地理上讲,它是全国性的,而非某一区域的。
三、从时间上讲,它是富于时代特点的,即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集中体现。
四、从认识论的哲学层次上讲,它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实践的思想认识的抽象与概括。
十四年抗战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过了十四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局部抗战(1931年——1937年)
1931年至1937年是六年局部抗战,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却是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它既是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对发动全民族抗战产生重要作用。局部抗战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局部抗战兴起阶段
(1931年9月——1932年12月)
第二个阶段:局部抗战发展阶段
(1933年1月——1937年7月)
全国抗战(1937年——1945年)
1937年至1945年是八年全国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次决死的战争,其广度、深度、范围和影响都是空前的。
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第二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1943年7月)
第三个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1943年7月——194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