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改法规 > 地方信息

青海西宁市: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5
来源:西宁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 打印 ]

  青海西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之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经营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

  一、以“高位推动”为支撑,形成改革工作新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会、市政府常务会经常性听取工作汇报,专题召开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营商环境问题交办会等,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成立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政府领导联系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机制,组建6个工作专班,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落实。二是优化体制机制。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包保制,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地。创新举办“企业家茶座”,面对面、零距离倾听企业家对西宁发展的建议、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54个。三是升级政策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出台《西宁市创建“双满意”品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细化分解47条具体措施,开展打造优质高效政务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亲民安商人文环境专项行动,形成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体系,涵盖300余项改革措施,着力破解关键难点问题。细化考核评比,制定《西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及评分细则》,构建“五评合一”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绩效考核,实行“一季一考核一排名”的通报机制。同时,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推动全市上下互学互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提升政务服务新效能。聚焦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切实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增便利。坚持以效率为核心,推进服务集成。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综窗模式,推出网约车车辆运输证、二手房交易等230项“一件事一次办”特色服务,以改革“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出台《西宁市行政许可事项通用清单2022年版》,110项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证明难”问题。推行“中午不断档、周末不打烊”不间断服务,解决上班市民的后顾之忧。

  三、以“柔性监管”为引领,释放经营主体新活力。强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将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高水平的“放”。监管方式更加科学。建成联动监管平台,推动市场监管数据归集应用和多部门共享,实现73家成员单位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全市6.6万余户企业全部纳入检查对象名录库。城管、公安、应急等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模式,制定“首违不罚”制度,受到群众好评。创建营商环境监督联系平台,全市设立31个营商环境监测点,发放5万张营商环境监督联系卡,以“一卡一码一平台”监督系统,打造营商环境监督“直通车”。建立营商环境舆情监测平台,从各类自媒体的海量数据中及时、高效、准确挖掘筛选出企业和群众对西宁市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和“吐槽”信息,消除网络监督的盲区。

  四、以“法治保障”为底线,构建营商环境新秩序。把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贯穿于优化营商环境全过程,用法治手段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专利、商标市场违法违规查处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专利标识不规范、专利失效、商标侵权等行为,截至2022年底,受理商标案件17件,罚没38.67万元。二是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全市40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换发国家统一行政执法证。700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达85%。三是严把政策审核关口。及时废止主要内容与条例不一致的行政规范性文件7件,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文件1件。制定重大行政执法案件集体审理制度,明确重大执法案件范围,2022年共审核重大执法决定1349项。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