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改法规 > 地方信息

天津市静海区建立三项机制 推动建设项目加快落地

发布时间:2023/04/26
来源:天津市政务服务办
[ 打印 ]

  天津市静海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锚定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服务,建立三项推进机制,助力项目审批提速,推进项目加快落地。

  聚焦全生命周期,建立全程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在招商引资阶段,区招商部门牵头组织统筹项目洽谈、评估、签约、资金到位等工作,研发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指导乡镇园区通过平台及时上报项目信息,实现从项目洽谈到产业投资项目质量评估全程指导监督。2023年以来,开展评估项目15次,评估项目30个,储备项目500个。二是在推动落地阶段,区发改委、区政务服务办牵头,通过每月推动、专题会商、特事特办等方式打通各环节堵点、难点,推动项目用地、规划、立项、能评、环评、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办理。对新增用地建设项目,明确专人跟踪、全程帮办,具备条件的采用“简易低风险”或“拿地即开工”方式办理;租赁项目从办理立项即可同步办理环评,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间。2023年以来,新开工项目20个。三是在建设运营阶段,各乡镇园区(项目主管部门)牵头,区级各职能部门配合,负责项目建设和建成运营后的市场秩序、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安全生产、财税等方面服务保障。各乡镇园区充分发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作用,区级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乡镇园区做好服务保障。

  聚焦破解堵点难点,建立“领帮代”保障机制

  一是主动靠前服务。在区政务服务办设置服务保障大厅,组建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将审批服务靠前一步,对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服务,实行全程“领办”“帮办”“代办”,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困难及需求,研讨解决路径办法,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2023年以来,179个全年排定的重点项目均已确定代办专员,推动完成开工建设40个。二是开展“三级包联”。32位区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96家,定期开展“亲清”静海政企餐(茶)叙活动,增加政企粘性;38个区级部门包联企业210家;25个乡镇(街道)、园区包联企业787家。全区460位领导干部共包联企业1093家,定期走访调研,问需解困,当好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员、问题协管员、包联服务员。2023年以来,全区服务企业523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2个。三是强化联席会商。区政务服务办每月组织乡镇、园区梳理报送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领域问题,汇总形成问题台账。针对台账问题,组织规划土地、招商、审批、发改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包括土地征转、用地供应、建筑许可、登记发证在内的全链条解决方案。2023年以来,共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问题20余个。

  聚焦审批便利快捷,建立项目审批承诺预审机制

  一是优化“建设工程类项目联合审批”方式。推行区域评估,分类制定审批流程,全面实行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采取信用承诺、以函代证、容缺受理等方式完成各项审批。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行“一项一码”,全面实现网上办理。二是探索“拿地即开工”承诺预审机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一般建设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土地征收、报批和供地、出让各环节的等待期,在施工许可前推行容缺受理审查,使供地空档期变为高效审批服务期,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帮助静海区八方电气、慕尼黑电梯等项目实现“拿地即交证”“交证即开工”。三是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灵活运用“信用+承诺”“信用+容缺”“即来即办”三种审批模式,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对符合条件的事项,当场予以办结。2023年以来,办理“信用+承诺”事项89件,办理“即来即办”事项329余件。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