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省级试点“四项改革”。一是全力做好“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改革省试点工作。长春新区针对全省梳理完成的50件便民利企“一件事”,进一步整合流程,压缩时间,实现同步评估、集成服务、并联审批、一次办好。二是高效落实省级“工改全过程图纸数字化管理子系统”改革试点任务。努力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图纸管理从“多头线下跑”向“全程线上跑”转变,切实做到图纸从设计到竣工整体协同、全程留痕、有据可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数字化管理。三是深入推进行政检查执法备案管理改革工作。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推广应用“行政检查备案智能管理系统”,定期调度汇总行政执法检查案例,推动实现改革“全覆盖”。四是实行招标投标电子化交易改革。依托省市平台,完善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大厅电子化交易功能,优化提升硬件基础,推进与省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功能互通,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依托新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招标投标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有效提升新区招标投标市场公正度、诚信度。
高效落实改革创新“五项任务”。一是深入开展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依托吉林省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出台《长春新区深入开展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的实施方案》《长春新区“零跑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2版)》,围绕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重点、高频事项,全面推行“全程网办”改革,力争8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二是建设长春智慧法务区。加速集聚政法机构、司法服务机构、智慧法务创新企业等法务资源,4月份举办长春智慧法务区揭牌运行仪式和首届高峰论坛,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法务服务,努力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高地。三是启动“诚信新区深化年”建设。出台《长春新区“诚信新区深化年”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建设“诚信新区”,统筹谋划“诚信新区深化年”各项工作任务,将信用基础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信用监管以及权益保护等作为重点任务统筹部署推动。四是持续深化区域评估和新型产业用地试点改革。努力在全区更大范围内推广成果应用,最大限度地简环节、缩时间、减成本、增便利,让广大企业享受区域评估和产业用地改革红利。五是创新做好法规规章宣贯工作。创新方式和载体,认真组织做好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细则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好《吉林省社会信用条例》宣传贯彻工作。
全面深化市场环境提升“五项举措”。一是全面推进政府采购交易电子化。搭建政府采购可视化远程开评标系统,实施不见面开评标,破解现场开标时间限制、地域阻隔等问题,降低企业参与的时间成本,实现参与政府采购“零跑腿”。二是全面实施“绿色金融”改革。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模式,围绕新区主导产业探索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项目融资、绿色债券普及并建设绿色信息平台。三是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生态小镇建设,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四是全力打造长春人才创新港。谋划建设全国量级、长春特色的人才创新高地,力争融入“3+N”国家人才战略布局,争创东北亚区域性人才中心。五是大力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建立用电业扩报装全流程监控系统,推行客户用电更名“一次都不跑”和水气报装“四零一优”服务,推广智慧水气新模式。
创新推出服务企业“四项机制”。一是深化服务企业机制改革。深入落实“万人助万企”行动,推出“企业服务专员”机制,组建“我为企业代言”监督服务团,抓好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沙龙等服务举措,强化长春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构建“服务专员围着企业转、全区行政资源围绕服务专员转”的闭环服务,形成“千人包万企、万人助千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培育、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家机制。制定出台《长春新区关于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新区广大企业家干事创业、开拓创新,更好地营造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打造政企“互动矩阵”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开设“企业讲堂”特色服务。建立“企业家座谈会+沙龙+论坛+讲堂”的“互动矩阵”系列交流机制,共话营商环境、共谋高质量发展。四是建立“五必查、三必转”联合办案机制。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和重点案件移交机制,依托纪检监察职能加大营商环境问题查办力度,形成对违规违纪人员惩戒高压态势。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监督员举报的问题、明察暗访排查的线索、专项行动发现的问题、上级转办督办的问题做到“五必查”;对实名举报且证据充分的投诉、吃拿卡要的部门、涉嫌违规违纪的干部做到“三必转”,移交到纪检监察部门,实现有案必查、有违必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