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重视要素的密度。佛山提升密度的要害,在于城市。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当营商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到了必须追求密度的时候。
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素的竞争。一座城市要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就要创造一个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合理分布的环境。
历史上,佛山一度是一座“高密度”的城市。明清时期的佛山,跻身天下“四大聚”。现代的佛山,依靠制造业的密度跻身“万亿级俱乐部”。
背靠雄厚的制造业,佛山形成了三十多座亿元楼。走进千灯湖,一座座年纳税过亿元的楼宇,创造了佛山资本密度的新高。
瞄准科技与人才,佛山打造了三龙湾。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正向这个新平台集结,为佛山探索科技要素集聚的新模式。
围绕群众和企业需求,佛山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兴建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配套。这些“配菜”与产业项目“主菜”一起,让佛山集聚要素的能力有所提升。
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广大群众和企业对佛山城市建设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对比国内很多万亿级城市,佛山城市功能和品质存在短板。这些短板是佛山必须直面的问题。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的城市配置未能完全跟上企业的成长需求。到5月底,佛山全市已经拥有68家上市企业、7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大中型企业需要的要素、支撑,在佛山得不到充分满足。
作为组团城市,佛山还存在五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高明、三水与南海、顺德的城市面貌、人口增速、经济总量长期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点城市,佛山城市面貌亟待提升。一些镇街人口总量、经济总量脚步飞快,已经相当于很多城市一个区的体量,但城市面貌仍然“城不城、村不村”。
密度是城市的要害,城市是佛山的要害。那些影响佛山要素密度的问题,最终都要在城市建设上寻找答案。
佛山都市中心,千灯湖畔,一条由汇丰环球营运中心银行大厦、友邦金融中心等亿元楼构成的“天际线”拔地而起。这些年纳税过亿元的楼宇,是佛山经济密度的突破。
广佛交界,毗邻广州南站,三龙湾正在打造对接大湾区的创新平台。季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这里汇聚,为“大而不强”的佛山制造探索科技资源的新集聚。
南海桂城,一个镇街几年内拿出近70亿元投向教育。在佛山各区,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建设,成为集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新优势。
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要素的争夺。一座城市建设一流营商环境,需要不断集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企业,创造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合理分布的环境。
没有密度,往往就没有质量。正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佛山,必然要加大集聚能力,迈上一条“密度之路”。
顺德北滘,128米高的美的总部大厦指挥着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全球步伐;容桂眉蕉河畔,天富来工业城是佛山制造业“上楼”的样本;在南海海八路,瀚蓝广场承载着环保领军企业的大脑。这些近年崛起的大楼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亿元楼。
亿元楼,即年纳税超过1亿元的楼宇。佛山已涌现30多栋亿元楼,它们象征着佛山经济密度的突破。
一些亿元楼诞生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沥的龙汇大厦,广东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在这里建立,七年里交易额翻了近10倍,达3500亿元。全国首个“华南铝价”从这里发布,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争夺行业话语权。
也有一些亿元楼,是佛山龙头企业对接国际资源的大脑。走进美的总部大厦,管理团队成员有的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有些会议需要汉语、英语、日语、德语同声传译。2020年,美的在全球拥有约200家子公司、28个研发中心和34个主要生产基地,这栋亿元楼就指挥着美的的全球化步伐。
在空间维度上,亿元楼也向集聚化发展。广东省内亿元楼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广州天河,共有60多座。而在佛山的30多栋亿元楼中,有16栋都集中在一个片区内,这就是千灯湖。
千灯湖成为佛山“亿元楼”最密集的区域。
金融业是千灯湖多数亿元楼的主题。走进位于千灯湖的亿元楼友邦金融中心,毕马威、上海浦东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澳门国际银行、友邦人寿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在此设立。每天数以万计的信息、数据在这里上传、处理,并快速发往全国各地。
千灯湖启示着这座城市:当城市环境、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佛山就能够推动规模经济转向更高质量、更高密度的经济模式。
在整个佛山,千灯湖都是佛山城市建设品质最高的板块之一。200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正式在千灯湖片区挂牌成立,吸引金融机构向此集聚。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共引进项目1159个,累计投资规模超1916亿元,吸引金融白领人才数量6万多名。
这种高密度的集聚,将产生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今年5月,千灯湖迎来19个重点项目落户,投资管理规模超300亿元。其中,中科沃土基金成为首家落户地级市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也是佛山首次引进挂牌金融机构。
千灯湖的“密度之路”仍在升级。
今年10月,佛山将迎来一场集成电路行业的国际性大会——第五届国际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会与季华实验室联合承办,国内众多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将齐聚佛山。
从千灯湖到季华实验室所在的三龙湾仅约半小时车程。这两个区域代表了佛山集聚资源的两种模式。其中,千灯湖以亿元楼和金融资本的密度著称,而三龙湾则是佛山推动科技资源集聚的试验田。
当前,城市竞争正向创新竞争演变,全国各大城市加快打造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新平台,武汉光谷、南京江北新区、成都西部科学城都是典型。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两岸,也有一批创新平台正在建设之中。
三龙湾。戴嘉信 摄
而佛山较有代表性的创新平台就是三龙湾。今年初印发的《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提出,三龙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平台”。
大湾区的快速发展、毗邻广州南站的地理位置,以及佛山的大力投入,都为三龙湾注入了动力。截至今年初,三龙湾已储备重点建设项目174个,投资超190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55个,总投资约1470亿元。
在这些投资数字背后,佛山对三龙湾的城市品质定下了高目标,定位为“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佛山计划,在三龙湾重现岭南水乡风貌,守护“半城半绿”的生态基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孕育新时代岭南文化,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小而精,秀而美”的标志性区域。
如今,这个平台正在吸引研发机构、科技人才和企业。其中,作为广东省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已集聚科研人员近千人,共引进海内外高端团队20多个。
期望深耕大湾区的科技企业,也在抢入这里。去年以来,虎牙、欢聚集团、宏旺集团、润慧科技园、富士康工业富联、移远通信、泓胜科技、交控科技等知名企业已签约进驻三龙湾,为片区发展注入活力。
其中,欢聚集团预计将吸引全球约8000名高素质技术人才;虎牙全球研发总部将引入超5000名互联网从业人员。
中小科技企业也成为这个创新生态的组成。启明光大柔性电子产业中心项目是落户三龙湾的创业项目之一,该公司执行董事黄良辉说,三龙湾集聚了一批科研院所,未来将吸纳更多高精尖团队,这些力量将给其他入驻企业带来支持。
三龙湾是一次示范。在佛山各区,一批各有主题和优势的平台正在进行规划建设,它们将成为佛山集聚优质资源的全新节点。
今年5月,佛高区三水园内,总投资33亿元的邦普二期高镍正极材料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当天落户的高新技术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十四五”开端,项目和资金向佛山集聚。佛山市重点项目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佛山共签约引进1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4个,签约投资总额1422.04亿元。截至6月末,佛山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成为广东省内首个存款突破2万亿的地级市。
人口也在进入佛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佛山常住人口已接近950万人,十年来增长超230万人,增长数居广东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成为全省最具吸引力的地级市。
高学历人口比例的提升,为佛山城市吸引力提供了证明。普查结果显示,佛山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3.34万人,平均每六个人有一个大学生。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469人上升为16143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佛山对资金、人口的集聚,是通过产业项目这些“主菜”。而近年来,医疗、教育、交通这样的“配菜”,在吸引资金、人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教育为例,佛山各区普遍将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把教育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配套加以建设。
今年6月30日,顺德30个学校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其中,顺德北滘中学等5所学校建设项目现场视频连线同步开工,掀起了新一轮学校建设的高潮。顺德今年将投入57亿元新(改、扩)建38所学校。
教育建设热潮在佛山方兴未艾,一些镇街的教育投入力度堪比一些地级市。以南海桂城街道为例,2016年至2021年,桂城教育新建扩建学校41所,投入建设资金69.7亿元。桂城也是佛山最“聚人”的街道之一,常住人口达到73万人。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约430亿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逐年增加,75%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形成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在此背景下,佛山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也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居全省前列。
可以预见,伴随着佛山产业升级的步伐,教育、医疗这样的“配菜”,将会在佛山营商环境的打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产业发展奠定了城市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通过整合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率先完成了工业化,确立了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更高层面整合高端资源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建设高品质城市,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城市对高端资源的磁聚力,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场。
在更高层面整合高端资源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戴嘉信 摄
和万亿经济体量相比,佛山的城市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通过强中心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善,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如何加强资源统筹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城市配套,是佛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今年1月,上海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是其中之一,该项目将与佛山美的全球创新中心形成南北研发双核。这家从佛山小镇走出的家电巨头,在全球拥有约200家子公司、28个研发中心和34个主要生产基地,是“佛山故事”最成功的典范。
距离美的顺德北滘总部不远,外墙铺满绿植的碧桂园总部特别醒目,这家房地产龙头企业近年全力进军机器人产业,迈出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一个小镇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放眼全国都是一种奇特景观。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一批标杆民营企业率先成长起来,“小马拉大车”成为佛山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
专业镇是支撑佛山经济腾飞的基石,一镇一产业汇聚了大批产业工人,也在佛山形成了多个城镇中心,推动了佛山早期城镇化。但多点开花的局面客观上导致了资源难以集聚。
以美的、碧桂园所在的北滘镇为例,这个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多家上市公司的产业强镇,很长时间都没有三甲医院,直到去年美的控股投资百亿建设和祐国际医院,才有望补上这块短板。
随着体量的提高,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正前所未有地渴望。去年10月,美的集团透露,计划到2021年面向全球引入1900名硕士人才、160名博士人才;自2018年起,碧桂园全力进军建筑机器人、机器人餐厅、现代农业领域,仅在建筑机器人板块,就组建了36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博士占29%。
与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山高等教育不够发达。目前,佛山拥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两所本地本科学校,以及3个广州的大学分校区和6所专科院校。对比经济总量相近的城市,佛山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层次不高,高层次人才培育能力不强。
事实上,佛山曾经在城市配套的一些重要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轨道交通就是一个例子。佛山是国内较早建设地铁的地级市之一,早在2010年,全国首条跨城地铁就已经连通了佛山和广州。然而,十年后,佛山的地铁数量仍停留在1条。
在这10年里,国内众多城市掀起了轨道交通建设潮,一些原来起步落后于佛山的城市也纷纷跑到了前面。截至去年底,我国内地共有44座城市开通城轨运营,佛山以27.96公里的运营里程排名36位,运营里程是很多万亿级城市的几分之一乃至十几分之一。
今年,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佛山二号线、三号线屡有突破,但佛山“失去”的时间仍需要加紧抢回。
“小庙”如何更好容纳“真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与企业共同成长,将是佛山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长期命题。
城市配套的欠缺,既与佛山制造业的独特发展历程有关,也与佛山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
佛山是典型的组团城市,长期以来,五区是佛山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主阵地,强大的县域经济模式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县域活力,被认为是佛山在工业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市弱区强”的发展模式下,区级分配资源的能力持续加强,导致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与禅城中心区和南海、顺德两个GDP超3000亿元的经济强区相比,高明、三水由于经济体量小,可支配资源少,投入城市建设的资源捉襟见肘。
城市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也反映在两个区的人口流入上,过去十年,高明、三水人口的增长远低于其他区。其中,三水区十年来增加了18.06万人,高明仅增加了4.9万人,增幅甚至低于南海大部分镇街。同时,两区占佛山人口的比重均出现了下降,三水从8.66%降到8.46%,高明从5.84%下降到4.94%。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佛山的长远发展。近期召开的佛山市委常委会提出,要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强化市级统筹,支持高明区、三水区加快提升区位度、打好生态牌、壮大新动能。
关于如何强化市级统筹,破解不均衡的发展格局的讨论,自佛山区划调整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近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便捷流通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变得更为迫切。
2018年,佛山召开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就强调,佛山发展进入了湾区时代,原有的发展模式日益显现出资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平台低端化等局限性,如果不对现有格局作出调整,就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和区域竞争发展要求。
这种不适应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上也有明显体现。。会展产业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影响力。
近年佛山对会展业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要做强做大会展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会展资源仍有待进一步整合。此前,佛山市提出,发挥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作用,继续办好珠洽会、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氢能产业大会及陶瓷、家电、家具等产地展,着力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但目前,佛山全市还没有向潭洲会展中心充分聚集,潭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加强市级统筹,在统与分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线,实现“五指成拳”,佛山依然任重道远。
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除了纵向整合五区资源,佛山还需要横向发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课题。
为了突破传统镇域经济发展的局限,在更高层面统筹和整合资源,2005年,佛山迎来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其中南海从原来17个镇街并为8个,拉开了发展新格局。
并镇带动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以狮山为例,通过合并官窑、小塘、松岗以及后来的罗村,一跃成为南海乃至佛山的副中心,引入了一汽大众等龙头项目,成为全国知名的千亿大镇。
产业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也带动了人口流入,狮山常住人口接近百万。从经济和人口规模看,狮山已经超过了国内一众地级市,但人口与经济规模的壮大,并未能充分体现在城市发展上。
“晚上连24小时便利店都难找到。”“有产业基础,不足的就是商业氛围不是很好。”在知乎上有关狮山的话题中,城市配套不足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新生的城市副中心未能形成辐射带动,而被并镇的官窑、小塘等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复当年。
“已经十多年了,这里几乎没有明显变化。”每次回到官窑城区,罗善聪都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学毕业后他把家安到桂城。和桂城的现代化相比,他认为官窑还一直停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样子。
让城市建设更快一些,成为佛山镇域经济的共同诉求。三水乐平是近年快速崛起的产业强镇,其城市建设也面临更高期待。
乐平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城市形态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规划相对滞后,配套短板逐渐凸显,交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还需提升。”
不仅城市不像城市,佛山很多农村也不像农村。在里水大道南沿路林立着十余个楼盘,从这些高耸靓丽的楼栋之间向下看:单层的老旧瓦房、低矮的蓝顶厂房间杂其中。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大车沿着村道驶出来。连续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让佛山这种“夹城夹村”的景观随处可见。
提升城市经济集聚度,打造一批高品质城市副中心,让城更像城;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的生态密度,让村更像村,对于佛山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