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地处湘中东北部,面积2906平方公里,总人口142万。全市重点采煤沉陷区总面积149.1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8.9万余人。宁乡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总体目标,不断创新治理新模式、新机制,聚焦“三大重点”,推动“三大转变”,走出一条独具宁乡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聚焦民本民生抓安置,实现由“保基本面”向“普惠升级”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将沉陷区居民安置融入到新农村、特色镇建设中,让居民幸福感在搬迁中得到普遍提升。一是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安置相结合。避险搬迁中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散安置、转移安置等四种方式对沉陷区C、D级危房户进行安置,由政府低价提供商住用地,并负责项目的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手续报批,确保居民搬得出、安得下,先后建成6个安置小区,有效安置居民4895户、17580人。二是坚持住房安置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在采煤沉陷区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土地合作经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三年来累计新增劳动力就业29275人。鹊山村集体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案例获得中央、省市充分肯定和宣传推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长沙市平均水平。三是坚持避险搬迁与社会事业相结合。以做好避险安置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安置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就近新建及改造各类学校33所、医院6所,医保、基本养老保险等实现应保尽保,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获得感持续增强。
二、聚焦生态文明抓整治,实现由“黑色印象”向“绿色宜居”转变。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基本遵循,全域开展生态环境整治,让矿区焕发绿色生机。一是以农村“五治”为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在采煤沉陷区大力推进治厕、治水、治垃圾、治房、治风等农村工作,村镇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大成桥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二是以设施完善为支撑强化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基础建设,有力助推沉陷区生态环境整治。先后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修复受损河流58.5公里、水渠14.8公里、山塘水库51口,修复受影响耕地6507亩,成功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是以投入创新为依托推进综合治理。创新投入建设模式,探索出政府、企业、村组多方投入的共同治理模式,有效解决综合治理资金瓶颈。先后投入42.97亿元,除财政资金外,煤矿企业、采煤沉陷区居民和其他企业投入15.2亿元,有力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三、聚焦转型发展抓产业,实现由“资源开发”向“现代经济”转变。坚持走产业引领、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培育三次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动能,全市经济保持健康发展。与三年前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4%。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产业接续替代平台。煤炭坝镇获批湖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小镇。金玉工业园主动对接长沙西线工业走廊,被评为全省飞地经济试点园区,吸纳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新材料、食品等产业集聚入园。二是积极培育休闲旅游业。着力用好用活区内资源,就地推动休闲旅游业发展。以百年采煤文化和工业遗存为特色,打造矿山工业遗存创意产业区,大型史诗片《共产党人刘少奇》、红色电影《英雄若兰》等在区内取景拍摄。打造现代乡村田园综合体,有效推动粮食、花猪等特色农业产业种养、加工、休闲旅游康养融合发展,获中央电视台《经济新闻联播》推广。三是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注重农村产业融合,创新推进集生态种养、加工配送、运动康养、休闲旅游和美食体验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集聚化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经营模式,形成“农户+合作社+深加工企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深挖栀子文化深厚底蕴,建设10000亩栀子园,打造农旅融合特色栀子小镇。
(湖南省宁乡市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