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抓手,坚持“分区规划+模式创新+产业引导”,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39.33万亩,奋力打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济宁样板”。
一、坚持分区规划,绘制矿山修复“路线图”。将矿山生态修复融入全市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重大部署之中,科学编制《济宁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30年)》,将采煤沉陷区划分为东部生态治理区、中部城市功能治理区、南部湿地保护与特色产业治理区、西北部农业综合治理区。东部矿区生态景观治理区涉及面积70.6万亩、16个煤矿,重点营造以湿地为核心的旅游和农业景观;中部矿区城市功能开发治理区涉及面积91.5万亩、10个煤矿,重点拓展城市建设空间;西北部矿区农业综合治理区涉及面积126万亩、10个煤矿,重点发展特色、生态、立体和观光农业;南部矿区湿地保护与特色产业治理区涉及面积119万亩、32个煤矿,重点建设微山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确定24项重大工程,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有序推进治理。
二、坚持模式创新,按下综合治理“快进键”。牢牢把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以及后续中办两次回访的重大机遇,在传统沉陷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济宁中心城区采煤沉陷问题,自2019年起探索开展“地下地上一体化治理”的“济宁特色”治理模式。一是创新运作方式。地方政府与央企合作治理沉陷区的模式,创新采用“技术研究+资本投入”运作方式,提升了对沉陷区全面勘测、精准分析、科学规划的水平。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在沉陷区治理中采用定向钻探工艺,解决了传统钻探由于直上直下技术导致在城市道路、建筑物下设备无法施工的问题。联合中国建筑集团,共同研编采煤沉陷区地表建筑设计、施工国家标准,填补采煤沉陷区地上建筑合规标准空白。三是践行绿色理念。将建筑垃圾处理与采空区治理有机结合,通过建筑再生骨料浆液充填治理技术,降低工程材料成本近30%,同时,利用深部钻孔提取地热能,通过热转换技术供给建筑物使用,达到调节温度的效果,促进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经过综合治理后,沉陷区土地能够作为正常土地进行设计、开发和利用,可建设100米以上高度的建筑物。按照2.0的地上开发容积率初步测算,开发后建筑面积规模467万平方米,可实现经济效益300亿元左右,有效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三、坚持产业引导,打造生态资源“聚宝盆”。一是构建城市大生态新格局。启动济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依托现有水系,构建集生态修复、田林水城、文化彰显、休闲游憩、现代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城生态带,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城市大生态格局,未来将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进而打造成为北方具有水城风貌特色的旅游城市、国家公园城市。二是打造清洁能源新优势。建设装机规模50万千瓦的“光伏领跑基地”,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元化立体发展模式,2018年6月完成基地项目并网,可节约标煤1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万吨,年发电量约5.5亿度,光伏电站企业每年可实现电价收入4.5亿元,缴纳税收约8000万元,有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新业态。引导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农业基地,采取“挖深搞水产养殖,垫浅搞生态种植”的综合治理模式,运用综合供暖温室系统将矿井余热提升到农业园,在沉陷土地上建设智能玻璃温室,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同时,又将置换得到的“冷能”输送到井下,改善了采煤工作面的工作环境,改变了以往温室采用煤、电、气的供暖方式,让济宁沉陷区成功变身为“聚宝盆”,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