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庆市南川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后,该区坚持以“转型提速、富民兴区”为主线,以“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社会民生”为主调,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民生、机制转型,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建设“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取得积极成效。
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6年,生产总值实现210.78亿元,增长10.6%,近年来首次赶上重庆市平均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转折。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要任务,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4%;金佛山入列世界自然遗产、跻身国家5A级景区,“十二金钗大观园”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三倍;商贸物流园区基本建成,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112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培育12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个农民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形成30万亩蔬菜、10万亩水果、70万头生猪、750万只南川土鸡、10万群中蜂、3万亩水产的产业基地规模。
二、加快转换发展动能。着力打造工业“4+3”支柱产业,着力建设铝铜材料、精细化工、机械装备、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建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6年底,“4+3”产业投产120户,实现产值159.35亿元。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与2007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5%提高到3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0.15%提高到0.98%;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创新平台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60家、14家、40个、18家;专利申请由8件提高到315件,授权由2件提高到410件;科技创新考核综合排位由区域内的13位上升到并列第8位。
三、城市功能稳步提升。“五高三铁”对外网络加快构建,渝南黔北交通枢纽基本成型。中心城区拓展到25平方公里,“三中心一广场”、“三江六岸”生态走廊、三大城市公园建成投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连续三年获全市“城区干净”民意调查第一名。
四、改革开放取得突破。聚焦发展和民生难题,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群团改革等重点专项落地见效,党政一把手“五不直管”分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五、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0%以上投向民生,滚动实施105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11.9%。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成功摘掉31年的贫困区县帽子,河图镇长坪村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经典案例。推进全民创业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3万人,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微企数居全市前列。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截至2016年底,全区总计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119.21万平方米,完成率达到41.53%,涉及改造户数5885户。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高于2011年15天,空气质量提升明显。201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38591.94吨,较2011年减少近20%。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治理约2万亩,惠及人口约1.5万人;投入1950万元治理地质灾害8处,受益群众685户3082人。累计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7.7万亩。累计综合利用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近50万吨。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