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地处铜仁市东南部,总面积842平方公里,人口17万,2009年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万山区紧紧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确立了“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思路,谋划了“四圈两带”产业布局,全区上下呈现出“转型工作生机勃勃、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区域发展优势日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单一化向多元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从2007年21.9:51.8:26.3调整为22.2:42.2:35.6。通过发展产业,成功甩掉了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在全省垫底的“尾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1.93亿元,是2007年的10.8倍;财政总收入达到6.48亿元,是2007年的11.6倍。在2014年和2015年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分别排名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第七位和第八位,连续两年排名全市7个非经济强县第一位。
二、培育壮大内生动力。坚持以产业原地转型为引领,完成锰铁合金、汞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引进万仁新能源汽车、巨力机械、银泰铝业等一批投资超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累计投入超50亿元,建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铺设供水管网、雨污管网,建设标准化厂房58.3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公租房1100套5.5万平方米,完成万山红大道等骨干路网工程12.2公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7家。2016年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72亿元,较2007年增长781%。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狠抓城市服务功能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全力推动了新区提档升级。累计投资达102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建成“四横四纵”城市路网,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市产业日益丰富,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区面积从2007年的7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7.3%,比2007年提升19.3个百分点,万山从工矿区融入到了主城区。
四、遗留问题有效解决。始终以民生民计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控制失业方面。实施“雁归工程”,建成“雁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各1个,通过开展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有效提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2%以内。棚户区改造方面。投入31.8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0600套;投入2.7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600户。社会保障方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9.6万人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9.3%;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35个、农村敬老院8所、老年养护公寓1所。矿山环境和污染排放治理方面。对尾矿库、采空区、污染河流、危险矿硐等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恢复治理。实施大水溪、冷风硐等8座尾矿库闭库治理7家汞化工企业含汞废气治理和3处汞渣治理。森林覆盖率60.7%,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了100%。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