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二十六:湖北省黄石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17/10/30
来源:地区振兴司
[ 打印 ]

黄石市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2009年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该市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统筹推进理念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走出了一条“五位一体”、富有黄石特色的转型之路

一、经济发展从“濒临衰退”转向“韧性增强”。2016年经济总量为转型前2007年的近3倍,达到1305.55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为转型前的5倍,跨越100亿元大关,达到105.6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转型前的3.2倍,达到2484.5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转型前的2.7,达到638.56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为转型前的2.9倍,达到732.16亿元;工业园区总产值为转型前的57倍,达到2393.84亿元。

二、产业发展从“一业独大”转向“多业并举”。坚持集群化发展,统筹“一区八园”开发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能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沪士电子、劲牌生物提取、远大飞云制药、世星药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开始发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6.57亿元,是200757.36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10.6%。冶金、建材两大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9家,年均增加规上企业35.2家。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10亿元、10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到274家、22家、3家。2016年全市轻重工业比17.5482.46,轻工业占比比2007年上升了10.28个百分点,黄石市被列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三、城市发展从“功能缺失”转向“一体发展”。破除行政壁垒,打通大山、大湖等天然阻隔,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截至2016年底,境内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总规模达7528.8公里,密度164.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大冶湖生态新区“三园、三馆、三中心、三路、三湖”建设如火如荼,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城市格局进一步拉开,实现了由“环磁湖时代”向“环大冶湖时代”迈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9%

四、城市环境从“污染破坏”转向“生态宜居”。坚持“先动手、后伸手”,不等不靠实施生态重建,全面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土“四治工程”,共治理恢复生态面积18万多亩。2016年全市工业产值单耗为0.36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0.7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51.3%,黄金山工业新区被列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推进“绿满黄石”行动,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71个,复垦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

五、社会民生从“解决问题”转向“普惠共享”。2016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906元、12925元,是转型前的2.6倍、3.4倍。创新了“七个接力棒”就业再就业保障模式(即: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和“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即:“一个产品归并,多种渠道筹集”、“一个口子保障,覆盖多类人群”、“一个平台汇集,多股力量支撑”、“一个杠杆调节,促进公平公正”、“一个系统管理,固化制度成果”)。2007年至2016年末,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6.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3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15.95万人。近年来,投资100多亿元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面积550万平方米,惠及全市23万居民。一批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破产后留下来的遗留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资源处)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