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乌海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依托主体资源产业提前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构建传统优势产业循环经济体系。按照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的原则,将44家地方煤矿企业整合重组为13家,产业延伸、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大力推动煤焦化产业向综合利用和精细化转型,加快构建“煤—焦—化—精细化工—产品制造”产业链条,实现由煤和焦炭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等下游产品延伸。加快发展耗氯、耗碱产业,大力发展电石渣水泥产业、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配套发展水平。二是高起点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启动实施陕汽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建设,引入恒业成有机硅、利康氰尿酸等一系列项目。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引进建设了一批拥有先进工艺和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建成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工程实验室2个。基于“互联网+”的乌海市创客空间和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启动运行。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成6个大型综合物流园,乌海海关获得国家批准设立,以PVC和煤焦化工产品交易为主的货运物流发展迅速。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乌兰淖尔生态园、金沙湾景区和满巴拉僧庙等项目,发展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和文化体验游,201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40.56亿元、旅游人数达到209.64万人次。
二、加强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转型。一是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格局。近年来乌海在加大旧城区拆迁改造力度的同时,新开发的滨河一期投入使用,建成区面积由37.51平方公里扩大到62.3平方公里。在城市布局方面,对城市功能区进行了明确规划,实施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的空间格局规划。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高标准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路网、给排水、热网、天然气管网和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供热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8.5%、92.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6%和96.5%。启动“数字乌海”建设,乌海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三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着力做好“水”文章,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完工并顺利实现蓄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基本形成,甘德尔河二期、机场路两侧8个人工湖全部蓄水。以城市绿化为重点,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8平方米,“沙漠绿洲、水上新城”成为乌海新形象。
三、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促进社会转型。乌海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逐步由民生基础薄弱城市向和谐文明富裕新城转型。一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思路,向城区、农业园区和二、三产业转移农区居民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4.6%。二是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了国有工矿棚户区、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工程,10年累计完成投资296.8亿元,共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3.1万户、1134万平方米,分配安置10.4万户,惠及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三是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制建设,全市主要民生指标保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前列。建立覆盖城乡、层次多样、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全国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国家级试点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全覆盖。
四、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转型。一是深入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修复城市生态。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组织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历史损毁土地复垦项目,完成240公顷。组织实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矸石自燃压覆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煤矸石着火点压覆治理90%以上。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完成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二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问题。相继组织实施二氧化硫达标专项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焦化行业提标改造工程,全市11家焦化企业除神华焦化限产达标外,其余企业全部完成烟气脱硫除尘改造工程并实现达标排放,削减二氧化硫近5800吨,削减率达到85%。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