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八:安徽省淮北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情况

2017/06/27 地区振兴司

2009年,淮北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多年来,淮北市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思考医治矿竭城衰的“良药方”、集聚转型升级的“全要素”,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9亿元,是2008年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36427元,同比增长3.8%。全部财政收入达到93.3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30元和10570元,是2008年的2.1倍和2.6倍。

一、摆脱路径依赖,加快产业转型

转型发展的抓手在项目、核心是产业。淮北市立足煤炭资源基础,延长链条,汰旧育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9.9:59.9:30.2调整为7.7:56.3:362016年非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2.2%,比2008年末提高了43.7个百分点。一是在依托煤方面,协助淮北矿业、皖北煤电等省属煤炭企业压减过剩产能,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鼓励主辅分离、多元发展。二是在延伸煤方面,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年产440万吨焦、45万吨甲醇、30万吨煤焦油和20万吨粗苯的煤化工项目运行良好,初步形成了煤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国家示范项目平山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大唐虎山电厂、国安电力二期等一批发电机组建成发电或顺利推进,“十三五”末将实现火电装机容量900万千瓦,彻底改变“多煤少电”的局面。三是在超越煤方面,建立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其中,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跻身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杜集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二、加强修复治理,推进生态转型

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基。淮北市结合国土整理利用、城市规划编制和重大水利工程,开展生态修复,加大采煤塌陷区治理力度,累计治理17.81万亩,占塌陷区总面积的51%,新增耕地9万余亩,新增建设用地3万余亩,新增养殖水面3万余亩,解决了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一是实施土地复垦治理,探索建立了塌陷地复垦种植、塌陷地复垦基建、塌陷区深水面养殖等三大治理类型,形成了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浅层塌陷区挖塘造地发展种植和水产养殖、煤矸石等填充塌陷坑造地用于城镇建设、粉煤灰充填塌陷区覆土营造人工林、鱼鸭混养、果蔬(菜)间作和利用塌陷区水资源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等六种复垦模式,并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二是结合城市总归和专项规划修编,明确市域城镇发展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域内东湖、南湖等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辅以对龙脊山、相山景区的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三是淮水北调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促使城市水系互通蓄水,加强水源置换,治理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工矿型城市转型为山水生态型城市提供保障。

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全社会转型

淮北市始终坚持转型发展依靠群众、转型发展为了群众、转型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类改革试点,获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产、人、地、钱、治”等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突破。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安徽省率先全面启用政府权力清单网上运行平台,较早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落实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和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政府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和全省唯一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房地产交易及不动产登记、信访接待等五大便民利企服务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覆盖全部城区和276个农村居委会,下沉服务事项居全省首位,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圈。三是推动棚户区改造与老旧小区整治、公共设施完善相结合,2016年实施棚改项目90个、改造4.8万套,货币化安置率达87.4%。推进城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整体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积极打造柳孜隋唐运河遗址,逐步完善文化惠民基础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全省领先。

(资源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