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主线,以特色亮点培育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聚心聚力聚焦、集中集约集成“三聚三集”战略,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提速、转型提效、生态提优、幸福提升,加快建设“经济更强、城乡更美、百姓更富、文明程度更高、党政干部更担当”的新新泰。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5.6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3亿元。2017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20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亿元。
一、坚持创新转型,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推动力,实施“主导产业升级行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人才工作、招才引智、自主创新3项各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多渠道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4家、11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0.7%。先后争取到全国光伏产业“领跑者”计划基地城市、全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基地等九大政策,2016年获批资金35.3亿元,2017年一季度获批资金8.32亿元。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与清华大学等4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达成合作,与北京化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共建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等5家产业研究院,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等4家国家级实验室;与中关村合作在美国硅谷设立新泰创新创业基地,与中国安科院等“智库”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设运行了全省首家县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云平台,建成启迪之星等科技孵化器5个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3家,泰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46家,盈丰科技“Ti创空间”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是强化人才引领。实施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双链双群”聚才工程,建设了一批便利化、开放式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与中关村合作打造2平方公里的智慧小镇,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家、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全市共引进“两院”院士9人、国家级专家10人、创新团队35个。
四是强化品牌带动。推动品牌和质量强市,工业企业拥有驰(著)名商标31件、马德里国际商标11件,羊流起重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五个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园区;获得山东名牌产品18个,特变电工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二、坚持产业转型,拓展城市转型发展新空间
产业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基础,为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状况,新泰市主动转、加快调,努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达到7.2:48.6:44.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917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0.81吨标准煤。
一是量质并举提升工业。把产业园区作为突破工业发展的主引擎,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产业园区、一个科技孵化器、一套工作推进班子”的“四个一”思路,聚力建设以市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青岛保税港区泰安功能区为支点,以华东输变电科技、山能重装矿山设备、光电科技、无菌包材、北汽国泰汽车、益客食品“六大园区”为支撑,以清洁能源、新能源、起重机械、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五大基地”为补充的“一核一区六园五基地”。突出培植壮大煤电化、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在全省创新组建了政企与专家团队合作新模式——工业联盟·德鲁克学会,深入推进“双50”工程、“1225”倍增计划和中小微企业“三百”计划,分产业筛选特变鲁缆、新巨丰、晶泰星等20余家骨干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选择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技改项目进行扶持,引导企业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科技换芯。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工业经济突破发展的意见》,新建、续建新巨丰泰东无菌包材、北汽国泰汽车产业园、岳华能源600万吨煤粉等产业项目206个,实施了74项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扩规项目,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项目列入国家第二批光伏“领跑者”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9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利润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151家、149家、106家。赛特电工等16家企业在“新三板”和上海、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企业挂牌数量居泰安第1位。新泰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矿山设备再制造示范基地、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制造基地、全省优质矿用机械设备及配件生产基地。
二是规模提升现代农业。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确立了“生活+”北部休闲观光、“生产+”中西部设施蔬菜、“生态+”东南部绿色生态三条产业带,培植形成了蔬菜、林果、桑蚕、畜牧、茶叶五大产业,建成泰茶“良心谷”生态示范园、长兴现代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72个,发展益客产业园等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1个、家庭农场1547家,认证“三品一标”382个。新泰市被确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是培强做大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调的战略突破点来抓,现代物流、高端商贸、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态,新上续建了新泰文化艺术城、岳华能源物流、香格里拉城市综合体、莲花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深入实施“百村电商、千企触网、万铺在线”工程,建成电商平台33家、农村电商服务站776家,新泰市人均电商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10位,“买卖提”农村电商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新易泰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全省首批电商示范企业,跨境电商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中国青年电商创客基地。新泰市被评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市、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市,服务业增加值比2011年增长52.7%。
三、坚持借力转型,筑牢招商和项目发展新支撑
坚持以项目促调整,以项目促转型。认真做好政策研究对接和落实,借助外力,启动内力,顺势转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精准招商。全面推行“基金+基地”“总部+基地”招商模式,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探索运作“总部在中关村、基地在新泰”合作发展模式,与威高集团、戴德梁行、北京汽车制造厂、晶科电力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达成合作,参股设立黑石、天地共富、中关村3个基金公司,初步形成了“基金+项目”“基金+基地”融资发展格局;建立项目准入、退出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新上项目实行引进单位、园区、市项目审核委员会三级审核把关,实现了招商引资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二是强促项目建设。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包保重点项目、定期到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制度,对确定的35个重点项目逐一明确包保市级领导、包保部门、责任单位和项目秘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现场把脉问诊,及时解决关键问题,推进项目进度。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发展与守法、速度与效益三个关系,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创新优化“直通快办”“全程代办”机制,重点项目审批提速率达68.3%。2016年,新泰市在泰安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检查考核中实现“十连冠”。
三是用好扶持资金。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城市转型工作办公室,制定了《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新政发〔2011〕67号),对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监督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2011年以来,国家下达给新泰市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累计15亿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严格规范、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调度使用,共安排居民养老保险3.2965亿元,城乡低保1.5897亿元,破产企业职工安置2.4845亿元,新农合6.4809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617万元,翟良路1389万元,柴汶河治理3983万元,廉租房800万元,均达到预期目标。
四是强化外向突破。设立外经贸发展扶持资金,规划建设新易泰国际物流园,协调济南邮政国际邮件互换局在新泰开设窗口,引导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晶泰星光电科技与英国石墨烯照明公司成功合并,明年将在伦敦上市;全市进出口获权企业达到323家,今年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5家。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13480万美元,居泰安市各县市区第1位。今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6306万美元,新泰市被评为全省电线电缆出口基地市、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市、全省电工电器出口基地。
四、坚持服务转型,注入企业转型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思维、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破除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创新性融资。进一步转变融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破解企业融资困境。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银企实时对接、季度对接制度。2016年,全市各金融机构为企业投放各类贷款217.6亿元,新增贷款达42.4亿元,发放转贷应急资金15笔2.14亿元。积极撬动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引导作用,市财政出资1亿元参股泰安市融资担保公司,已为全市18家企业提供担保6.82亿元。持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工作,新泰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天宝樱桃合作社成为泰安市信用互助试点样板合作社。新泰市被确定为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市。
二是多途径用地。按照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多措并举破解企业用地瓶颈。优化配置“增量”,抓住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机遇,完成城区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可满足城区30年发展用地需求。深入挖掘“存量”,大力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挖掘用地潜能,去年以来共挖潜建设用地指标1968亩。加大盘活“变量”,深入开展低效闲置土地清理,加大破产改制企业土地处置力度,对低效闲置用地综合运用征收闲置费、限期开发、收回再处置、腾笼换鸟、市场引导等手段,加大盘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特色化考核,按照创新性、引领性、成长性原则,实施特色亮点培育行动,对乡镇街道和市开发区,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明确特色亮点工作,占到全市绩效管理千分制考核的400分,以特色产业带动工业经济突破提升;对市直部门,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引导发挥职能优势,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企业,对在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争创品牌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