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一:甘肃省玉门市积极探索转型路

2017/03/21 地区振兴司

玉门市是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6年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19亿元,是2003年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7亿元,是2003年的14.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1亿元,是2003年的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8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656元,均是2003年的3.8倍;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3年的7:75:18调整为2016年的9.5:49.3:41.2 。围绕项目建设,逐步推进产业、城市、民生和生态转型,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的第一要务,持续扩张地方经济总量

近年来玉门市每年引进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00多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市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以项目的规模开发推动了转型进程。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40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8亿元。同时,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储备、拉动投资、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多频次、广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与32家“三个500强”企业成功开展合作,五年累计引进落地项目786个,落实到位资金640多亿元,累计争取各类国投省投项目资金6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重点产业培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

二、建设三大基地,把培育产业作为助推转型的核心任务,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一区三园”为依托,玉门市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矿冶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聚集度,着力完善多元支撑、多业并举、多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一是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各类装机达37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40万千瓦、光电装机20万千瓦。同时坚持多能并举、互补开发,建成小水电站27座,装机17.2万千瓦,建成火电厂3座,装机91.8万千瓦。2010年玉门被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二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黑色有色冶金、煤化工、建材非金属等现代高载能循环经济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循环产业链,着力构建各产业链之间互为原料、循环利用、关联协作的循环体系,实现资源有序利用。引进300万吨焦化、100万吨煤焦油、20万吨芳烃、30万吨煤质分离等一批项目入驻园区,浩海焦化、源润丰混合芳烃、静洋钛白等22户企业建成投产。三是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按照“增采、扩炼、改造、延伸”的思路,不断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实现玉门油田“双百”目标,强化地企合作,大力支持油田勘探开发,共同争取实施炼化扩容、石油储备等重大项目,促进基础石化产业壮大规模、延长生产期。依托老市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闲置资产,围绕油田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大力发展机械加工、矿选冶炼、建筑建材、石油转化等配套产业,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条。目前,玉门油田采油量、炼油量分别稳定在50万吨和200万吨左右,石化产业基地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完善城市功能,把玉门新市区作为服务转型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聚力发展平台

在原市政府驻地自然条件恶劣、远离交通干线、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等矛盾日趋凸现的情况下,玉门市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自2003年起实施市政迁址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亿元,实施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以及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火车站、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7项,建成46公里“六纵五横”城市路网框架,新市区面积由迁址之初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8%,城市空间持续拓展、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展示形象、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新窗口。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商贸、文化、旅游产业,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较迁址之初提高了24个百分点,达到41.2%。在加快新市区建设的同时,市财政和玉门油田累计投入2.66亿元,对老市区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改造,争取中石油集团公司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老市区恢复性保护建设工程,争取补助资金6500万元实施65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实施老市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老市区的基础条件,形成了新老联动、双轮驱进、两翼发展的新格局。

四、突出民生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转型的根本目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惠民政策,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每年投入过亿元落实“十件惠民实事”,每年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的资金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使转型发展的成果惠及了全市人民。面对市政迁址后社会资源重新整合调整的巨大困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筹资近7亿元,先后建设教育基础项目42个,新建、扩建各类学校38所,满足了城乡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需求。抓住国家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投入的有利机遇,实施县级标准化医院、乡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项目60多项,健全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深度关切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群众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按照“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多措并举、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投资2.5亿元彻底解决老市区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先后争取和自筹资金1.2亿元,市上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老市区8617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遗留问题,使老市区在政府驻地迁出后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建设美丽玉门,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科学转型的重要保障,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采取“中建绿洲、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思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治理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每年人工造林2万多亩,新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5平方米。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四大工程,切实加大工农业废气、废水、废渣等处理力度,全面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沿山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城乡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置,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强化重点企业监控措施,近年来全市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均保持在控制线以内。同时,积极探索,以风电、水电、光电等清洁生产和余热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矿渣综合利用、污水回用、废塑料再生等循环经济模式得以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三废”的排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10年,玉门市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2011年被评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2015年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资源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