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二:吉林省辽源市探索转型路径 努力实现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地区振兴司
[ 打印 ]

吉林省辽源市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转型工作初见成效,历史遗留问题得到逐步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良性循环。2016年末,辽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6.85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55亿元,增长14.2倍。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6.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9倍、5.1倍和14.6倍。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5%,传统的采掘业由15.8%下降至3%。培育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115个。全市科技贡献率达到57%。累计投资131亿元,拆除房屋439.31万平方米,9.48万户矿区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喜迁新居,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4.2平方米增加到22.3平方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89元和11631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分别增长5.3倍、15.9倍和3.4倍。累计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1.4%

回顾转型发展历程,辽源市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方向和实现形式。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始终坚持高位运作、精准对接和不断探索近年来,辽源市始终把推进转型发展作为主线,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居住结构调整,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辽源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先后发起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国企改革、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开发区二次创业、服务业发展、棚户区改造、城市提档升级、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攻坚战。针对煤炭资源枯竭、传统行业下滑的实际情况,把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形成了摆脱资源依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理顺本地资源及特色和无中生有的关系,在立足现有基础,扩充钢铁、水泥等高载能项目的同时,大力促进高精铝、新能源汽车、医药等新兴产业,有效解决了产业关联度低、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并根据现有产业的成长状况,形成更为清晰的政策导向,培育形成了具有辽源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

二是突出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培育和提质增效。转型之初,辽源市第一产业占比高达18%,二产中重工业占比达到59.8%,三产以传统低端服务业为主。为解决这一问题,辽源市提出以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效益为核心,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的发展目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已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汽车零部件等10个产业集群。钢铁、煤炭、水泥、建筑机械、矿山装备等传统行业,正在加速去产能、搞技改和转产新产品。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辽源市经济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吉林省上游水平,其中接续替代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从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入手,在稳定作物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德东辽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金翼蛋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坚持先提质、再提速,重点支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业态,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近两年,辽源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年均增长30%左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在2015年国务院第二次督查中,辽源市作为全省唯一受表彰城市,获得国家和省一系列奖励政策。

三是紧紧依靠投资拉动、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增速均在30%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5.4%,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63个,主要集中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事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近年来,每年滚动实施150个左右工业技改项目,投达产项目贡献工业产值增量的80%。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纳入省招商引资调度系统的项目达到384个,合同履约率达到92.7%,域外投资项目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着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辽源市已经与国内外6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到2个,省级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发展到34个和3家,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先后获得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等多个试点示范。

四是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是造福民生。近年来,辽源市本级财力的70%用于民生支出,每年办结一批惠民实事。通过发展产业、创业带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左右。辽源城乡居民收入目前处于全省中等偏上水平,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城乡低保标准均按政策调整,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体系也比较完备。近年来,不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通过建立完善大调解机制,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七年获得省政府考核一等奖,两个年度获得国家安监总局表彰。连续五年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

五是全面改善营商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辽源市把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软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为投资者、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截止到2016年底,已建立公布了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成运行了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精简75%,审批时效提高55%,非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零审批。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改革取得实效,累计新增登记市场主体8.3万户,小微企业每年新增400户以上。坚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2016年辽源市放管服改革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由于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近几年,辽源市民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城市建设上,累计制定各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21个,规划执法的力度逐步加大,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日趋规范化。十年来,全市建成和在建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50.9公里。同时,还推动了智能电网”“气化辽源”“引松入辽等重点工程,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通信等市政设施得到全面更新,智慧辽源建设使城市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大力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水源地保护、东辽河流域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每年都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进一步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实施五城联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一次性通过验收。

                                                (资源处)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