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包头市石拐区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典型的“依煤而建、缘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资源枯竭型地区,近年来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改造、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民生事业发展,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绿色发展抓根本 矿区旧貌换新颜
面对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城区面貌,石拐区坚定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4.6亿元,完成重点区域绿化工程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27.6%上升到2015年的33.2%;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植物筛选、繁育工程,改造试验苗圃220亩、试种苗木209种,完成植物筛选驯化繁育实验中心建设,成功培育22个丁香品种;对152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治理率由2011年的14.5%提高到2015年的34.7%;对工矿废弃地及历史遗留损毁的
对工矿废弃地及历史遗留损毁的土地进行了复垦
二、经济转型迈大步 多业并举结硕果
石拐区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方面,积极延伸镁合金产业链条,由单一镁锭冶炼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变,初步形成“硅铁—金属镁—镁合金—镁合金深加工”产业链条;由原煤产业向型煤等清洁煤产业转变,初步形成“煤—焦煤—型煤”产业链条;由单一的钢材向多元合金、稀土特钢转变,初步形成“铁—多元合金—钢材—稀土特钢”产业链条。目前,亚新隆顺200万吨特钢续建、经纬能化100万吨煤焦化、北镁科技30万吨型煤等支柱性项目建成投产,闽丰8万吨高碳铬铁项目改造完工。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规划面积由1.84平方公里扩大到60.38平方公里。累计投资4.1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同时,启动实施了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传统产业顺利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不断提高,推动工业经济向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区煤炭产业比重由13%下降至7%;2015年非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比201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全面激活第三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依托区位交通优势,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自治区服务业聚集区、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为载体,打造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物流产业集聚中心,城市物资共同配送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0.6亿元,入驻企业27户。绿金在线、荣邦物流、闽南建材、宝峰冷链物流、顺丰快递及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等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物流金融企业和线上线下物流服务企业落户石拐,冷链物流、汽车装配、食品加工、医药、建材、快递等物流板块加快形成。
坚持文化引领特色旅游发展。依托北方草原藏传佛教名寺五当召、战国赵长城和矿山遗址等丰厚的人文资源,发展全域性文化旅游产业;全力创建国家
五当召景区
三、创新创业大智慧 科技兴区谱新篇
石拐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推进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累计投资3.1亿元,率先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稳步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十余个智慧社会化应用工程,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初步形成。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石拐区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累计投资7.6亿元,建成了包头市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创新创业大厦,实现了大数据产业在内蒙古地区率先发展;完成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重点开展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资源信息库共享工程和石拐工业园区智能监控平台建设,并依托智慧养老和健康大数据平台打造城市精准管理与一站式服务的示范基地,为发展大数据产业奠定基础;引进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内蒙古大健康网。落地了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积极搭建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实现企业区域性股权交易挂牌全覆盖,转型活力全面激发。
四、棚户改造惠民生 居民圆了安居梦
投资44.1亿元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安置了居民4.2万人;投资10.76亿元,建设了普惠安置区、棚户区二期、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7620套,人均居住面积从2010年的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