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努力破解保护与发展课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新常态和停伐影响加深的严峻形势,大兴安岭地区全力以赴保生态、促转型、惠民生,保持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了平衡态势,为“十三五”时期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天保工程国家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09.6亿元,完成中幼林抚育1379.5万亩、补植补造117.5万亩、人工造林6万亩。建立了以木材检查站、家庭管护站和专业人员机动巡逻为主的“三道防线”,实现了对林地管护的全覆盖。不断加大林政木材检查站建设,先后开展了工程建设用地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涉农林地专项清查、毁林开垦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切实加强了资源管理。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步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大兴安岭寒温带生态保护群;强化湿地修复与保护,组建了绰纳河、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同时,不断加强森林防扑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体系建设,强化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的功能显著提高。与2010年相比,2015年末,全区森林面积达683.7万公顷,增加了7.7万公顷;林分公顷蓄积量81.0立方米/公顷,每公顷提高了5.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86%,提高了0.91个百分点。
(二)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大兴安岭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确立了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森林碳汇、文化产业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加速推进了林区转型步伐。生态旅游方面2015年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收入43.4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04.3%和115%;建成森林生态食品企业86家,共生产十大系列产品800余个品种,拥有74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生态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国拥有较大知名度;全区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19万亩,建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6处,已形成宛西制药、瑞星公司、北天原生物公司3家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和北奇神、越鑫公司、林格贝公司3家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坚持“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总原则,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松岭岔路口钼铅锌金属矿实现了试生产,与农夫山泉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兴安岭农夫山泉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签订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项目实施合同》,完成了一万亩碳汇林造林试点工作。立足打造北文化和大鲜卑文化,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其中大兴安岭版画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止2015年底,加格达奇民用机场建成通航,新建等级公路1927公里,十八站至洛古河公路、加格达奇到阿里河等公路均建成通车;解决了9.5万人农村(林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了49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9.44万户;建成加区污水处理厂、新林给水管网改扩建等36个“三供两治”项目,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1%。
(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文体休闲广场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个;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小学、初中减少21所;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分别增长169.2%和122.2%。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664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93.9%和56.3%。
(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