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振兴司开展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转型工作调研(之三十三) ——湖南省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转型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16/10/31
来源:地区振兴司
[ 打印 ]

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桃矿独立工矿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桃矿独立工矿区位于湖南省临湘市,矿区面积为203平方公里,距临湘市中心城区12公里,人口12.8万人。桃林铅锌矿经历115年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鼎盛时期采选综合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被誉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矿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终因资源濒临枯竭,于2002年实施政策性破产。面对困局,临湘市出台可行方案,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造,注重安全环保,在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紧扣民生主题,替百姓谋一条活路。十年来,累计投资近2亿元,先后启动了水改、电改、路改和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至2015年,改造各类管网260千米,完成区内道路拓宽改造35公里,全力推进产业承接地临港公路一期改扩建,提质公路总里程达200公里,矿区交通路网逐步形成,出行条件逐步改善。投入8000万元用于桃矿安全饮水工程,供水范围覆盖了周边222村,直接受益群众10万人。总投资2.2亿元的棚户改造工程于2011年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全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先后成功解决了5000多全民退休职工和700多名大集体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完成桃矿3800多人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调整,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达100%。在矿区学校建起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立了较高标准的老年公寓,卫生服务中心。


桃矿安全饮水工程              桃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二是确立环保路线,替百姓谋一条出路。“安全”“环保”问题一直是遏制矿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总投资9300万元的尾矿闭库治理工程、总投资1.55亿的重金属污染废渣治理工程均已竣工验收,实现植被绿化4000多亩,污染严重的13000亩土壤和30多公里水域得到有效修复。在产业发展中,淘汰落后产能,更注重生态环保,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劳动密集型的浮标制作、饲料加工企业。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先后筹资2000多万元,对境内的老工业遗址和6501风景区洞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并对龙源湖漂流、江南大漠等景点进行了捆绑开发;通过升级改造和开发,成功获批为国家级3A景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矿区及周边餐饮、商贸、娱乐业的发展,百姓依托景区迅速走上富裕之路,全区2015年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8000元跃升到15000元,其中旅游收入人均3000元,实现了桃矿由矿山走向“宜游小镇”的转变,老百姓也由“安居”走向了“乐业”。


治理后的尾矿库                治理后的堤坝

三是高举经济大旗,替百姓谋一条富路。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高规格、高起点科学规划,先后编制了《桃矿独立工矿区转型规划》和《桃矿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避险安置、产业发展等方面着手,建立项目库,精心组织实施。由于政策优惠,服务优化,至2015年底,矿区引进了湖南新桃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九鼎牧业、临湘奥林渔具等工业企业22个,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使桃矿成为一个真正宜业的新型矿区。随着产业转型与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直接为下岗职工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1135个;推荐1231人重新走上就业岗位;自主创业人数达1000余人。

                                           (资源处)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