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探索“六定六促”路径
扎实推进以工代赈政策落实
湖南省湘西州将以工代赈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探索“六定六促”路径,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赈”的功效。截至2023年10月底,湘西州已集中开工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和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251个,带动1.79万人就地就近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66亿元。
一、定目标,促增收。湘西州把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实施以工代赈的首要目的,设定了劳务报酬发放金额、实施项目数量等具体目标。明确从2023年起每年发放劳务报酬达到2.5亿元以上,要求每个县市不低于3000万元。其中,积极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要求每县每年实施项目个数不低于20个。积极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要求每县每年安排5个以上,州本级重点项目安排2个以上。
二、定范围,促投资。从实施领域来看,在以工代赈专项投资规定投向中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扩面,再向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深度拓展。以“重推”项目为例,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水利、生态和农业农村领域,分别有21个、10个、8个、6个项目纳入清单管理。从投资主体来看,积极拓展在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从资金类型来看,涵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预算内资金、国家和省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社会资金等。
三、定项目,促发展。湘西州建立州、县两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或项目清单,按照“非储不报”原则,加强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前期要件、资金投向、项目用工需求和劳务报酬测算、项目概算(预算)中单列发放劳务报酬等内容审查。2022年储备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49个,2023年储备项目41个。建立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储备库,按年度滚动管理,2023年上半年实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76个,项目涉及总投资6.71亿元。制定适用以工代赈的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2023年上半年明确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51个。
四、定政策,促落实。完善政策体系,从市州层面制定《关于在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导基层结合本地区实际落细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工代赈的实施意见》,加强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实施管理。建立协调机制,市县分级建立了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清单内项目联合会审制度,累计开展政策宣讲及业务培训27次,覆盖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和发改部门各责任科(股)室。
五、定队伍,促就业。创新村民自建模式,将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作为业主单位,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组建村民理事会、劳务合作社、施工队等方式,自主开展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的建设和管理。2023年第四批投资计划支持8个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全部采用村民自建模式实施,实现计划下达即迅速开工,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带动802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地务工,人均增收1.36万元。培育建设施工队伍,在重点工程项目沿线村和安置规模500人以上或劳动力15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除个别城区安置点外),组建劳务合作社或施工队,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858个。
六、定绩效,促效益。发挥以工代赈“两个综合评价”导向作用,把好验收关口,对综合评价好的县市,在专项投资项目申报上予以倾斜支持。优化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评价指标,对工程建设质量、项目手续完备、项目档案管理及公告公示、项目后续管护等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赈”的作用发挥效果评价指标,对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赈济模式拓展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财政拨付资金中将劳务报酬金额单列。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年底对县级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实现群众务工增收、获得技能培训的短期效益,以及项目建成后的长期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