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莱山区:探索“12345工作法” 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高度重视以工代赈工作,近年来探索建立“12345工作法”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把“赈”的政策理念贯穿于相关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全面保障以工代赈工作的落地落实,助力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莱山区共谋划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8个,累计吸纳当地低收入群众395人稳定务工,发放劳务报酬676万元,人均增收1.7万元。
一、紧盯目标精准发力,重视以工代赈意义
“1”套机制统到底。莱山区建立区委、区政府、区直部门、街道园区、行政村的以工代赈工作机制。区长亲自挂帅,统筹指导全区以工代赈工作开展。区发改局牵头印发《莱山区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实施方案》,围绕制定以工代赈年度重点项目清单、建立用工双向选择机制、精准做好务工人员培训、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四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为全区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指南。区直部门成立以工代赈议事协调机制,从“建机制、明项目、作对接、送劳务、推培训、盯报酬、抓统计”七个环节压实工作责任,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落地落实。2023年,莱山区共开展以工代赈议事工作会议4次,为以工代赈工作奠定基础。各街区成立以工代赈工作专班,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各分管同志推动落实。各村成立以工代赈工作小组,做好政策宣传和劳动力摸底工作。
“2”个战略相结合。把以工代赈工作特别是在相关领域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载体。全区以以工代赈工作为具体抓手,推动莱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就业增收齐头并进,将以工代赈作为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作为推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挥“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谋划项目强抓落实,确保以工代赈落地
“3”步谋划定项目。一是开展项目摸底,形成项目清单。以“技术方案相对简单、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为方向,由区政府负责统筹,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和街区从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领域筛选适合实施以工代赈的项目或相关建设内容,明晰项目用工环节,形成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清单。二是在项目前期要件中明确以工代赈要求。在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在项目可研报告、招投标等前置性手续中体现“赈”的要求,深入挖掘以工代赈潜力。三是细化项目分类,促进群众就业与区域发展相融合。按照“北部街道采取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南部街道采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推广以工代赈”的原则,将以工代赈工作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协同推进。2023年,通过在凤凰西路、山之韵小学、政策性粮库等11个一般性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总投资9.8亿元),吸纳务工人数223人,发放劳务报酬410万元。通过在莱山区于家汤河水毁修复工程、莱山区朱柳橡胶坝除险加固工程等7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总投资0.4亿元),吸纳用工群众172人,发放劳务报酬266万元。
“4”个环节抓落实。一是做好劳动力摸底,形成劳动力清单。各街道指导所辖村居摸清务工群众底数,按照年龄、性别、收入现状(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其他低收入人口)、劳动意愿等形成劳动力清单,并及时推送给施工单位。各部门、街区指导项目建设方规范以工代赈务工花名册,根据花名册落实好组织群众务工等具体工作。二是开展“培训+上岗”,规范劳动技能培训台账。区人社部门针对全区未就业劳动力开展用工技能培训,2023年累计开展8个班期,培训时长320小时,培训人员258名(含以工代赈务工群众)。此外,项目业主单位监督项目施工单位,对吸纳的当地群众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和岗前施工培训,建立安全技术交底。三是规范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确保“干活有钱”。施工单位定期核定务工人员劳务报酬并建立工资发放清单,按照合同规定发放劳务报酬,务工人员签字按手印领取。四是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设、轻赈济”现象,确保“赈”落地落实。区直部门、街道园区、村居、项目单位形成闭环监管,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特别是以上相关台账进行随机抽查,对拖欠劳务报酬的企业进行失信惩戒。
三、多措并举提质增效,提升以工代赈效果
“5”项措施强保障。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在区级部门、各街区、各村居三级开展以工代赈政策宣讲,将以工代赈内涵、根本要求及开展方式等宣传给更多群体,为以工代赈工作凝聚共识。2023年,莱山区共开展各级以工代赈宣传工作20余次。二是编制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的操作方案。项目方对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内容、任务环节、预计发放劳务报酬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项目监理单位将项目施工进展和带动群众务工情况作为监理重点,并将其纳入监理日记。四是建立矛盾协调解决小组。各街区协调相关村、施工单位成立矛纷协调工作小组,保障施工环境,化解矛盾纠纷。五是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区发展改革局协同项目主管部门,每季度对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的筹备、实施和验收进行实地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四、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打造以工代赈样板
为确保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有序顺利,莱山区坚持先行先试,选取院格庄街道的于家汤河河道修复工程作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在“12345”工作机制指导下,摸索并解决以工代赈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以小试点破解大难题。在劳动力摸底阶段,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街道对辖区内的16个行政村进行了劳动力摸查,合计有1898名劳动力有就近就业需求。同时,了解劳动力工作意向,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在项目谋划阶段,按照“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等原则,确定实施以工代赈的项目或建设内容、用工环节、用工种类。在项目设计阶段,邀请专家周密计算,提出工程中适用以工代赈的具体用工环节、用工数量、劳务报酬设置。在项目施工建设阶段,向群众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和劳务报酬发放方式,并采取“培训+上岗”的方式对群众开展安全生产和劳动技能培训,让群众“愿意干、安心干、可以干”。目前,已有50人参与于家汤河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人均增收1万元。在此基础上,莱山区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流程的推进以工代赈模式,推动基层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对区内其他项目开展以工代赈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