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县蓼子乡:发挥以工代赈政策综合作用
全域助推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重庆最北端、渝川陕结合部,是重庆和三峡库区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重要连接点和桥头堡,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其中,蓼子乡是城口县向南重要门户之一,常住人口8151人,农业总产值约1.8亿元、占比达68%。当地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用好用活以工代赈政策,加强以工代赈资金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衔接、一体谋划,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最大程度发挥“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城口县以蓼子乡为样板,以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为支撑,集中发挥以工代赈综合政策功能,探索“四强四促”工作法抓实项目,有力释放投资乘数效应和就业、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等带动作用,打造成为以工代赈助推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片区示范样板。
2021年以来,城口县蓼子乡依托5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承接上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01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60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配套,成功打造冷水鱼养殖、休闲垂钓基地和肖家院子“农文旅”综合体,培育出全产业链年产值1.2亿元的乡村振兴旗帜性产业,累计带动蓼子乡802名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2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以工代赈鲜明特色的产业振兴、强乡富民新路子。
一、强化区域规划衔接,促进项目前期工作夯实。城口县蓼子乡始终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先有产业、后有项目”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高度衔接,打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提前量”。项目谋划时高度契合区域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抢抓G69银百高速贯通和“西渝高铁”建设机遇,立足城口蓼子乡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规划建设“大巴山渔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归集建立渔文化美食街区、冷水鱼标准化养殖基地、肖家院子安置区文化活动广场等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共31个,确保每个项目在建设必要性、实施可行性和内容详实性方面做到“三具备”。同时,精简优化项目审批流程,采取“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组+现场”一站式并联审批模式,推动审批服务“换挡提速”,确保上级资金计划下达项目即可开工。
二、强化群众就业增收,促进项目综合赈济作用长效发挥。城口县蓼子乡坚持以群众就业增收为要,探索多种赈济模式促进以工代赈效益。项目开建前,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广泛发布招工信息,宣传动员本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积极向施工单位推送群众务工需求,为519名群众发放劳务报酬737.7万元;增加公益性岗位5个,直接增加当地群众工资性收入超9000元/年。采取“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联合培训方式,组织500余人次开展理论基础知识、项目建设实操技能培训,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务工就业技能。项目建成后,促成前河钓场、美食街餐饮店铺、河滩烤鱼等餐饮业态提供稳定务工岗位20个、灵活就业岗位40个,带动100户农户增收500余万元。采取折股量化方式处理冷水鱼产业固定资产,推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获分红26.5万元,以工代赈长效赈济作用充分发挥。
三、强化组织力量保证,促进项目全链条有效监管。城口县蓼子乡坚持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组织成立以工代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做好建前、建中、建后公开公示,监督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在项目实施中,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全过程监管,项目所在地村“两委”作为监督单位全面协助监督工程质量及安全。项目完工后及时开展施工单位自验、乡级初验和县级验收“三段式”验收,并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工程量、建成内容进行再次核查,出具竣工结算审核报告,确保项目设计合理、过程规范、实施高效和质量可靠。截至目前,在全过程干预监督下,蓼子乡已成功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个,投入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01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31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6000余万元。
四、强化后续产业培育,促进乡镇全域乡村振兴。城口县蓼子乡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形成的基础条件,推动建设冷水鱼养殖二期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全面扩大冷水鱼产量,实现年增产冷水鱼90余万斤,年产值增加5000万元,带动40人稳定就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益15万元。2023年9月,蓼子乡肖家院子美食街及前河钓场正式营业,通过举办渔文化美食节、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共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拉动消费1100余万元,带动农户售卖农特产品120余万元。同时,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地实施,有效改善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及周边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蓼子乡公共服务能力,乡村要素、资源、服务等集聚,促进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