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之十八:贵州省江口县

发布时间:2024/01/29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贵州省江口县:创新“五共”模式 放大以工代赈赈济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产业增效、聚力富民增收,摸索出“共谋集体、项目共建、过程共管、效益共评、成果共享”的以工代赈全流程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一、坚持项目共谋,积极发动群众

  项目实施前,力求群众参与、集思广益,对应国家政策,顺应群众意愿,符合产业需求。一是征求群众意见,项目谋划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群众会等多种形式,研究讨论项目支持产业、具体建设内容、施工组织方式、利益联结模式等,最大程度保证项目选取符合群众需求。二是吸纳专家意见,组建项目评审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审查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项目可行性、必要性、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全面论证,将符合以工代赈政策导向、赈济效果明显的项目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三是优化政府决策,由发改、财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出具项目综合评估意见,并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对符合国家政策投向、群众支持力度大、带动作用强、需求迫切的优质项目优先申报。2023年,全江县成功申报以工代赈项目5个,争取到以工代赈专项资金2950万元;通过省级评审,纳入省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2个。

  二、坚持工程共建,紧紧依托群众

  落实“工程项目是载体、群众务工增收是目的”要求,依托当地群众开展项目建设。一是宣传动员到位。利用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务工宣传动员,积极引导条件适合、意愿强烈的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二是摸排统计到位。成立县级劳务总站、乡镇(街道)劳务分站和村级劳务合作社(公司),深入村寨详细统计务工群众信息,精准掌握当地群众务工意愿和岗位需求,动态更新劳务数据库。三是组织实施到位。结合群众务工意愿与项目需求,采取“以工代训”“面对面”“手把手”等现场实操培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及安全文明施工培训。

  三、坚持过程共管,有效组织群众

  项目管理中注重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着力推动“专业队伍承包干”向“村集体组织自己干”转变。一是创新公开公示方式。定期公示项目情况、财务收支、工分积分、劳务报酬等内容;严格执行县、乡、村“三级公开”;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镇村公示栏、设立公示牌“三个载体”公示,让项目建设在阳光下推进。二是创新监督管理体系。创新推行一个项目一个监督组、一个微信管理群、一幅进度图、一个意见箱的“四个一”监督管理体系,营造人人皆是监督员的共管氛围。三是创新薪资发放机制。创新推行“工分制”劳务报酬管理机制,采取“三会签三统计一公开”机制(即项目专班、项目管理人员、村级合作社三级会签,“计能+计时+计量”三统计,务工工分村级公示),引导群众勤劳善作。

  四、坚持效益共评,充分信赖群众

  项目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建设质量共评、务工奖金共评、利益联结共评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一是项目质量共评。项目验收组织群众共同评议、全方位座谈访谈,把群众对项目带动就业效果好不好、群众务工实不实、务工报酬发放足不足、项目效益发挥高不高等纳入项目验收评价体系。二是务工奖金共评。坚持奖励先进,树立劳模的原则,在不低于上级资金的30%劳务报酬中,切块2%作为报酬奖励基金,选取“务工模范”前10名进行奖励。三是利益联结共评。项目产业见效后,将折资入股收益资金的60%向一、二类低保户定向分配,其余指标通过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大会评选、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后平均分配。

  五、坚持成果共享,全力服务群众

  项目建成后突出服务惠民,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作用,推动“小项目”发挥“大效益”,让赈济效应充分凸显。一是抓实建后管护。按照“乡镇主管、村级负责”责任制,项目建成后及时开展资产确权并报发改部门备案后移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对生产性设施,采取租赁或折资入股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定收益。要求项目收益单位出具固定资产维护承诺书,确保项目管护不缺位、赈济作用长效发挥。二是抓实产业发展。项目所在村根据发展实际,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健全的配套设施,出实招,持续壮大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是抓实就业增收。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增容器”作用,吸纳群众参工参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如,贵州省江口县坝盘镇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后,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679人,发放务工报酬25万余元。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