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围绕消费帮扶“帮销、促产、疏浚、解困”四大领域,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做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促进脱贫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各部门、各地区消费帮扶的好经验好做法,现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消费帮扶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供各部门、各地区互学互鉴。
复旦大学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帮助永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前端助力产业升级,中端布局做强产品,后端开拓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消费帮扶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永平产业振兴,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规划,找准发展定位
坚持规划引领,精准谋划定位。复旦大学依托学校规划力量,帮助永平完成了全域旅游、4A景区创建、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规划编制“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两地一区”(中缅陆路大通道上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云南省绿色产业创新示范区、滇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大发展定位,为自然资源绿色开发和旅游消费健康发展谋划布局、精准定位。
聚焦发展定位,开拓产业新版图。复旦大学聚焦三大发展定位,帮助永平编制乡村振兴系列规划,提出了大平坦村“茶叶+”、曲硐核桃商旅小镇、龙门村“梯田+”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建设,“离天空最近的茶园”茶寨庄园建设初步成型;龙门乡锦绣梯田田园综合体初见成效;永平核桃商旅特色小镇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绘好发展蓝图,助力乡村建设。复旦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持续为永平的规划编制提供支持。永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形成中期成果,全域旅游规划初见成效,古茶树保护及实用性村庄规划、银江河两岸城市更新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北斗乡“离天空最近的茶园”配套环境进一步提质升级。同时,学校组织专家团队针对永平“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政策咨询和方案编制支持。
二、建设电商平台,提升竞争优势
建设线上消费场景,拓宽销售渠道。复旦大学挂职干部帮助永平建立“互联网+销售”模式。2018以来建设“复旦助力永平微商城”“复旦助力永平卿云鲜商城”形成永平产品的专购通道。永平电商依托“扶贫832”等全国性脱贫地区产品销售平台拓展消费帮扶渠道,结合节庆活动,利用自有平台、微信小程序、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平台扩大销售规模,推出预售、秒杀、满减等限时优惠活动,提供定制礼盒产品等服务满足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培养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发展潜力。复旦大学聚焦产业和电商发展,组织多层次人才培训,为消费帮扶可持续发展留下“带不走的队伍”。永平县组织基层干部全覆盖培训,将课堂搬到电商前沿——浙江义乌,组织学员赴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网红直播村北下朱村学习线上乡村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参观“小商品之都”让学员们切实感受“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之路,体验“鸡毛换糖”的发展之道。同时依托复旦大学校友会举办“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培训会”,组织电商、旅游等行业的校友企业负责人到永平调研考察,对企业发展定位和组织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并且邀请永平当地企业负责人到沪开展调研交流,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
规划基础设施,打通消费链路。永平物产丰富,但长久以来,水果生鲜等产品难以从田间到餐桌。复旦大学为助力永平打通消费链路,一方面,积极帮助推广蓝莓、枇杷、羊肚菌等生鲜特色农产品,帮助进行食品安全销售相关认证;另一方面,抓住县域内永平至昌宁高速公路、G56杭瑞高速大保段、大瑞铁路永平县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契机,推动物流配套升级,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建设,在县城南部规划工业园、物流园、仓储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等。
三、促进多方消费,形成采购合力
多渠道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复旦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和校友会网络平台持续推送永平好物,积极帮助“带货”;线下开展产品推介活动,对接招商引资。通过在校内食堂设置永平县特色产品展示柜,组织开展“永平特产进校园、进社区展销”,和兄弟高校联合开展“在沪直属高校帮扶县农特产品联展”等,让脱贫地区产品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吸引消费人群。
广泛发动促进消费增长。复旦大学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消费帮扶,通过院系和乡镇结对子,工会优先采购脱贫地区农特产品帮助销售。校友会、资产经营公司、总务处向广大校友、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食堂后勤等部门大力推荐采购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广泛发动师生、校友、合作单位“以购代捐”“以买代帮”。2021年以来,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购买及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达到1300万元。
牵线搭桥拓展消费渠道。复旦大学合作部门、外联部门会同永平县商务部门及电商平台,积极走访上海市教育超市、上海复珺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借助企业成熟渠道增加集采份额,通过专业人员选品、搭配、包装,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通过上海“一县一品”助农销售线上线下平台,在上海推广当地农特产品。
四、转化科技成果,注入创新动力
聚焦资源优势以科技赋能促深度开发。复旦大学依托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学术带头人吕红教授带领团队将复旦专利技术与永平县特色水果资源相结合,研发高端气泡苹果酒生产工艺,推进水果发酵饮品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注册“希玖”品牌,申请专利一项,上市销售产品三款,不断拓展市场。同时,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聚焦产品和渠道这两个关键点,帮助建设“永平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提升当地产品的安全性保障和市场竞争力。
助力地方龙头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复旦大学专家团队与永平龙头企业合作新建当地第一条苹果酒工业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吨,改变了苹果鲜果因保鲜时间限制而只能在本地销售的局面,新增就业岗位32个,新增特色水果种植面积5100多亩,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160余户,水果种植户每户每年增收1.2万余元。2021年,该项目被评为沪滇科技合作示范项目,并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建立专家平台形成可持续助力。复旦大学根据永平建设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校内外专家资源,从信息技术、医药产业、旅游文化、社会治理、生命科学5大领域组建助力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2022年建立的云南省吕红专家工作站,以水果发酵饮品为主要帮扶内容,带动当地产业创新提质升级;2021年建立的大理州孙达锋专家工作站,推动永平食用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学校发动校内专家联合茶叶研究机构、相关龙头企业共同参与永平茶业转型提质和产业开发,推进茶园规范管理体系建设和营销。
五、讲好永平故事,彰显人文张力
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新型业态。复旦大学通过组织学者深度挖掘博南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开发永平古道文化、边屯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永平县7个乡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杉阳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曲硐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特色旅游村。2021年以来,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对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明代“永平御”、金齿军民使司指挥佥事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旅游学系调研滇西粮仓遗址并提出发展建议;学校工会将永平旅游线路设计进入教职工暑期休养项目,主动为永平旅游消费导入更多资源。
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对外形象。学校发挥复旦影响力和专家资源,通过对文化的挖掘培育,提升永平对外形象,建立文化品牌,形成了“博南文化节”“谷雨春茶节”“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等文化品牌。为“2021云南·大理永平第六届博南文化节”设计吉祥物,分别以“千古博南”和“永平味道”为主题设计了吉祥物形象——“勇勇”“萍萍”。学校李辉教授在深入研究永平茶叶功效后,在其著作《茶道经》中对永平高山云谷茶、博南古树茶等大力推荐,提升了永平茶叶的知名度。
讲好永平故事,提升影响力。复旦大学将帮扶永平的生动实践作为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和“活教材”,在学校党校中青班、青干班、中层干部专题读书班等党校主体班次中设计相关课程;开展师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赴永平挂职锻炼,开展“跟着驻村第一书记JIAN小康”活动,让更多师生成为永平的宣传大使,让更多的人知道永平,走进永平,为永平发展带去更多资源,注入更多活力。
消费帮扶,复旦始终坚持精准对接,专注于效益拉升的同时更注重从长远谋划,用“复旦智慧”培育“永平动能”,推动永平富民产业的健康发展,构建把红利留在当地的长效机制,助力永平以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