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消费帮扶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典型案例之十四:发挥资源优势 深化消费帮扶 中国石油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增量赋能

发布时间:2023/11/17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编者按: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围绕消费帮扶“帮销、促产、疏浚、解困”四大领域,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做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促进脱贫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各部门、各地区消费帮扶的好经验好做法,现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消费帮扶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供各部门、各地区互学互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消费帮扶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消费帮扶作为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同步发力,将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通过上百个厂矿企业、数千个基地社区和2万余座加油站销往全国,累计购销帮扶产品23亿元。

  一、做法与成效

  (一)依托内部资源优势加大帮扶产品产销对接。制定《中国石油推进消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企业规模、员工数量和盈利水平,合理下达消费帮扶指标,统筹136家所属单位通过食堂采购、工会福利加大对消费帮扶产品采买力度,动员百万石油员工以自采等形式参与其中。以“源头把控、特色突出、市场运作、示范带动”为原则精选帮扶产品满足各方需求,持续更新《中国石油消费帮扶产品推荐目录》,累计推荐超过300个脱贫县的4000余种产品,依托内部资源优势促进脱贫地区产品产销对接。

  (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扩大帮扶产品市场影响力。先后在乌鲁木齐、北京、成都等地举办5场消费帮扶展销会,超过150个脱贫县的3000种产品参展,累计购销意向超5.19亿元。在加油站便利店和非油销售线上平台开辟“消费帮扶专区”,依托非油销售专业公司举办直播带货50余场,重点推介脱贫地区特色产品,在线销售超千万元。巴里坤甜瓜、尼勒克黑蜂蜜、吉木乃面粉通过2万余座加油站和线上销售平台销往全国,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帮扶产品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努力将脱贫地区产品由“帮他卖”转化为“自己卖”。

  (三)以主题活动为抓手营造消费帮扶良好氛围。将国家发展改革委“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国资委“央企消费帮扶兴农周”活动与公司2022年消费帮扶赋能行动相结合,依托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加大帮扶产品宣传营销。通过官方微信、铁人先锋App等推介宣传,所属31家省级销售企业在百余城市超7000座加油站采取摆放易拉宝、张贴海报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2022年,累计购销帮扶产品超2.2亿元。

  (四)通过消费帮扶带动特色产业升级。围绕牛羊养殖、饲料升级、节水滴灌等新疆青河县重点产业,针对性开展精准扶持,将4700万元无偿帮扶资金全部投入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实施节水滴灌项目,大大改善了当地两万亩土地的种植条件,保障粮食稳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饲草料的供应。通过投资建成3个育牛棚圈和1个屠宰基地,推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五)打造消费帮扶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新产品研发、新品牌打造,将品牌优势与地区禀赋相结合,为脱贫地区打造消费帮扶的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在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投资4.3亿元建设天然饮用水加工厂,以藏语“格桑”幸福美好的寓意打造“格桑泉”品牌,投产以来已累计销售11万吨,创收2亿元,解决百余人就业。与定点帮扶的贵州习水县习酒集团联合开发“习缘”白酒,累计销售2.8亿元,增加高粱采购量8000余吨,惠及40个乡镇,超10万人受益。“格桑泉”“国色天香”已成为中国石油面向国内市场的主打消费帮扶品牌。

  (六)探索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新模式。在贵州习水县、江西横峰县创新设立“中国石油党员干部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号召党员群众赴两地开展红色教育,30余家所属单位4000余人赴现场学习,拉动当地消费近千万元。在河南台前县、范县和贵州习水县连续5年援建乡村旅游帮扶示范项目,在3个村改造民宿28座,发展民宿经济和特色文创产业,持续增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经验与启示

  坚持立足市场导向,持续对目标人群的消费需求深入研究,加强细分市场产品开发,将优质流量引向特色产业,通过匹配消费市场需求带动帮扶地三产融合发展,以县为单位打造区域性知名品牌,实现地方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集团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加大对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集团总部牵头统筹推进消费帮扶工作,为各项工作建章立制,做好设计规划。按照地方发展诉求和资源禀赋,科学编制产品目录;结合厂矿和销售企业不同优势渠道,合理分配采购指标;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县、定点帮扶县及连片脱贫地区农产品采购力度,提高当地农牧民积极性;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帮扶地产业规划,引导所属单位集中购买地方优质产品,夯实地域产业发展基础;定期向各地反馈采购信息,完成客户画像,帮助地方聚焦特色产品;通过集体采购、定单生产,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建立良好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聚焦基础农产品,稳定集中采购源头,提升农民生产信心。大宗农产品采购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消费群体大、规模经营效益好、物流成本低等优势,中国石油发挥厂矿企业食堂、社区综合食堂等渠道集中采购优势,积极购买脱贫地区初级农产品,新疆葵花籽油、面粉、牛羊肉持续进入各地食堂,保证了农牧民发展第一产业的积极性。在贵州习水县投入1000多万元援建的花椒种植项目,经联系所属单位食堂进行收购,增加了当地农民种植花椒的信心,同时将先进的质量管控体系引入合作社,推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社区,用好私域流量,提高帮扶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加强与宝石花物业公司合作,带动1000多个厂矿作业区和居民小区、400多万员工家属关注消费帮扶;把小区经理、社区店长打造成消费帮扶产品带货人、代言人,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品牌背书效应,引导群众消费帮扶产品;在社区商店设置专柜,不定期赠送体验装、发放具有识别性小礼物,强化品牌影响力;举办“兴农节”“丰收节”“甜瓜节”“肥羊节”等活动,按季节定期开展促销,缓解农副产品季节性售卖难题,增加市场影响力,提高农牧民收入;动员员工通过网站、微信群下单,给异地父母、子女及亲属“送孝心”“送爱心”“送关心”,增强帮扶产品承载的情感要素,让消费帮扶更有人情味。

  (四)锚定消费需求,发挥以加油站、社区店等销售终端作用,协助农产品品牌优化升级。中国石油将2万多座加油站和数千社区商店,作为消费帮扶产品的试验田、实验室、示范点,通过百万消费者用脚“投票”、用钱包“证明”、用关注度“刷卡”,研究终端消费者消费习惯,实现对消费帮扶产品大数据初步积累;通过对终端消费者消费习惯和需求研究,实现不同消费品用户画像,定期将相关信息数据反馈生产企业,协助对产品包装、规格、营销手段进行调整,带动地方深耕产业,持续完善产业链,打造多种业态综合体,进一步适应最终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趋势。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