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之十六:重庆市丰都县

发布时间:2023/11/17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重庆市丰都县:坚持“四个结合”,凸显撬动效应

创新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重庆市丰都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方式,突出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最大程度释放以工代赈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丰都县以“四个结合”来储备、实施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最大程度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21年以来,实施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6个,涉及中央资金投入3535万元,累计带动320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03亿元。此外,丰都县以工代赈支持建成的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景点中,已吸纳3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长期务工,每人年均增收超过4万元。

  一、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相结合,促进安置群众环境改善

  丰都县在谋划以工代赈项目时,优先选址布局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建设内容侧重安置群众交通出行、生产就业、人居环境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活生产中的痛点难点。如,在仙女湖镇坨田安置点、南天湖镇梨地坪安置点落地以工代赈专项项目3个,总投资2400万元,带动265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16万元,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达到900多个;在青龙乡大河坝安置点、暨龙镇九龙泉安置点的4个项目中推广了以工代赈方式,带动145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92.6万元,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达到400多人。搬迁群众提高了收入、优化了环境,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二、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群众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加

  丰都县基于自身特色产业,同时考虑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助民增收能力等,围绕完善农村种养殖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路、生产路、灌溉等基础设施谋划项目和建设,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硬环境”。一是有利于产业规模壮大,以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了青龙乡黑花生、茶叶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仙女湖镇中药材种植、竹笋加工水池和管网建设、南天湖镇三汇社区李子示范园采摘步道建设、太平乡桃花谷农旅融合项目旅游步道建设等,这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进一步撬动社会资金。如,仙女湖镇以工代赈市级示范项目,连续三年投入3050万元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撬动社会投资8000万元。二是有利于带动群众长期增收,项目区群众除了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业管护、农产品加工等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丰都县要求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的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景点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把吸收当地群众就业作为硬性要求,便利群众长期务工就业。

  三、与村集体经济收入相结合,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难

  充分发挥项目资产溢出效应,将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直接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所在村集体持有,村集体再将项目形成的资产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龙头企业分红,建立利益链接,每年获取固定收益。如,仙女湖镇近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支持丰都县某农业公司建设生产基础设施,村集体将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作价180万元,入股该公司,并签订协议明确村集体前5年可获得46万元收益,5年后可退出股份或者继续分红。又如,三建乡以工代赈产业管护项目,村集体组织以公司形式入股参与分红,集体经济组织3年可分红15万元,3年后可以参与管理经营。

  四、与东西协作科技项目相结合,实现项目效益实现倍增

  按照用途不变,各有侧重,协同实施原则,将以工代赈示范项目与东西协作项目相结合,打好组合拳,努力实现“1+1>2”效果,实现项目效益倍增。如,将仙女湖镇坨田易地扶贫搬迁市级示范安置点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与2022年竹子社区苗木微体快繁技术创新与育苗车间建设项目协作实施,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88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注入枣庄与丰都东西协作资金361万元,建成了石榴与大枣等速成栽培、小型西瓜高效栽培、草莓越夏栽培、青脆李省力栽培等多个高效农业示范项目;项目还建立了就业分配机制,在后期运营中优先吸收当地群众作为“产业工人”长期务工就业,该项目已吸纳3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长期务工,每人年均增收2万元。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