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

“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之十五:湖南省邵阳市

发布时间:2023/11/17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湖南省邵阳市:构建“三议、两审、三公开”制度

推动以工代赈“赈”的初心落地

 更好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提升项目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湖南省邵阳市构建“三议、两审、三公开”项目推进机制,最大程度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将“赈”的底色越擦越亮。2022年以来,邵阳市累计实施中央资金以工代赈项目37个,在145个、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1046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共计吸纳16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0亿元,人均增收1.25万元2023年以来,邵阳市储备以工代赈专项项目48个,资金总额3亿元,预计可带动1万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1亿元。

一、聚焦提升项目认可度,以“三议”提升群众认可度

一是提升项目储备民主决策水平邵阳市县(市、区)发改局会同农业农村、林、水利、交通等行业部门共同参与指导乡镇政府和村(社区)摸底农村劳动力数量、群众技能、务工意愿、农业农村建设需要等情况。结合摸底情况,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经过“两委”会提议、村党员大会商议、村民代表会决议“三议”流程,确定拟储备的以工代赈项目,切实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二是培育壮大本地务工队伍邵阳市充分调动基层村支“两委”积极性,通过入户走访、开院落会等方式摸排专业人才,在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体和就业困难群众的同时,挑选一批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村民加入村级劳务合作社。目前,邵阳市共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2207个,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社(村级劳务公司)2311个,实现原省级贫困村、重点工程项目沿线村和安置规模300人以上且有劳动力30名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对于由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任业主单位的项目,以“三议”流程选择项目施工方优先支持村级劳务合作社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切实减少村民与项目施工方之间的矛盾纠纷。

二、聚焦加强项目规范性,以“两审”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一是严把项目储备关。邵阳市以解决群众所需所盼为出发点落脚点,聚焦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内生动力四个方面,结合申报村的群众务工意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建设基础和需要等情况,通过乡(镇、街道)审核、县(市、区)发改局与行业部门会商审定“两审”流程经公示后将项目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确保项目跟着群众走。

二是严把项目实施关。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符合进度要求等前提下,对拟安排的项目施工方进行把关,通过“两审”流程经公示后方可开工。对于有需求的项目施工方,由县(市、区)对项目施工方提供必要支持;鼓励村级劳务合作社与有资质的建筑公司签订协议,通过从中获得设备租赁、施工技术支持等方式稳步发展,有效解决资质问题。市、县两级发改部门按照以工代赈项目“月调度”机制,在坚持开工、建设、竣工“三到现场”的同时,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促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深入落实项目分级验收机制,对于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经(村)社区自验、乡(镇、街道)初验、县(市、区)发改局会同行业部门终验后,出具验收结论,并对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三、聚焦推动项目透明化,以“三公开”强化全过程监督

一是以事前公开提升群众知晓率。在项目储备、项目施工方选用等村级重大事项商讨前,对拟讨论事项、时间安排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广播站等方式进行公开;在项目开工前,对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及金额、建设地点、建设期限、建设内容、拟用工情况等进行公示,有效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二是以事中公开规范项目管理。在项目储备、项目施工方选用等村级重大事项拟定后,对村民代表会决议结果进行公开,并明确为待上级审定事项;在项目实施期间,建立统一规范的用工名册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按月核定务工人员务工内容、天数、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应发放工资金额,每月对群众务工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进行公示,待公示无异议后,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劳务报酬发放至个人账户。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情况中的管理费用、用工成本及收益分配使用等重点事项,按要求定期公开。

三是以事后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在经上级部门审定项目储备、项目施工方选用等村级重大事项后,公开审定结果;在项目竣工后,及时设立永久性公示牌,公开项目建设相关信息、群众受益情况、劳务报酬发放金额、运行管护责任主体等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公开、透明、规范。

附件:

排行榜